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市的同时,各国为培育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地生物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提高了人们的生物圈意识。吴人韦认为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将呈现要素多元化、结构网络化、功能生态合理化的三大趋势,在21世纪,各国、各城市、各发展阶段将趋近于同一个大目标,即:城市绿地系统将更有力地支持城市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使之更为通畅,它与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功能耦合关系将更为细密,生态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将使城市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和谐。21世纪,将是人类重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类与大自然共生的新纪元。
1962年,美国首先使用“城市森林”一词;1965年,加拿大Erik Jorgensen教授最早使用“城市林业”一词,并给学生开设了城市森林课;1970年,美国成立了平肖(Pinchot)环境科学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森林;1978年,台湾大学森林系开设城市森林课;1979年,加拿大建立第一个城市森林咨询处;在中国,1989年,长春市开始兴建“森林城”;1992年8月,中国林学会与天津林学会共同召开了首届城市林业学术研讨会;1994年,中国林学会设立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将城市园林、生态园林、花园城市等概念统一起来,将城市园林学、林学、城市学融于一体,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城市林业,城市林业的内容可概括为公园、花园、植物园、动物园、城市行道树及其它植物;河、湖、塘、池边的树木和其它植物;居民区、公共场所、机关、学校、厂矿、兵营等的庭院绿化,街头绿地,林带,片林,郊区森林,风景区,国家公园等。《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指出:发展城市林业,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