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单招语文模拟考试练习题.docx
2025年单招语文模拟考试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慰藉(jiè)炽痛(zhì)戛然而止(jiá)
B.荒谬(miù)骈进(pián)锲而不舍(qì)
C.栈桥(zhàn)稽首(qǐ)强聒不舍(guō)
D.拮据(jù)恣睢(suī)味同嚼蜡(jiáo)
答案:C
解析:A项“炽痛”的“炽”应读“chì”;B项“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D项“拮据”的“据”应读“j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狼藉嬉戏锐不可挡粗制滥造
B.懊悔取缔翻来覆去冥思暇想
C.撺掇屏嶂鞠躬尽瘁妇孺皆知
D.嶙峋繁衍相形见绌长吁短叹
答案:D
解析:A项“锐不可挡”应为“锐不可当”;B项“冥思暇想”应为“冥思遐想”;C项“屏嶂”应为“屏障”。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B.五一期间,渠县龙凤花海的郁金香开得正盛,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C.对于作文中的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他在政治课上答错了一道题,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
答案:B
解析:A项“处心积虑”指费尽心思做坏事,是贬义词,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C项“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这里应是“不以为意”;D项“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用在这里程度过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D.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无正确选项
解析:A项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B项“品质”不能“浮现”,可将“品质”改为“形象”;C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D项语序不当,应先“发现”再“解决”。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文章通过描写“我”和小伙伴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C.《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答案:B
解析:《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不是《彷徨》。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他______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2)她一连几次挑起话头,想和女儿谈谈,可是女儿的______却很冷淡。
(3)2024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发生6.2级地震,这一______的事实再一次警醒人们,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
A.犹豫反应骇人听闻
B.迟疑反应耸人听闻
C.犹豫反映耸人听闻
D.迟疑反映骇人听闻
答案:A
解析:“犹豫”着重于人的内心拿不定主意;“迟疑”着重于人的行动迟缓。(1)句强调内心的不确定,用“犹豫”合适。“反应”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一般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2)句指女儿的态度,用“反应”。“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3)句是真实发生的地震,用“骇人听闻”。
7.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
B.“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C.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D.“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答案:C
解析:A项“三、四十岁”表示约数,中间的顿号应去掉;B项“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后面的冒号应改为逗号;D项句子标点使用没有问题,但C项表述更准确规范。
8.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