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性修养思想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庄子心性
[摘要
[关键词国内学者对道家心性学说的研究。其中,罗安宪教授对道家心性论作出系统的诠释,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1]在中国传统心性学说总体中肯了重要地位,道家心性学说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此前,张广保、罗尧、郑开、曹晓虎已撰有专文探讨(原始)道家及庄子的心性论这些研究都有启示,如罗尧所论:庄子他着眼点已不是社会的人,而是个体的人,是人的精神领域,是人的精神生活,,由此推论,可以说庄子学说的主体性质为心性论,原始道家的心性学说在庄子那里得以。另外,经济,物质和资本的支配力量渗透,人们生活外,常常不自觉地受物质力量的牵引而走向崇物主义,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普遍原则。,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从反面刺激精神资源的。界面,庄子的心性一种与物质主义相反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使人类不断地反思自身,回归自己,避免心性陷入不断延伸外求的异化。,、心性哲学,,[2]庄子在这里明显地将生命规律与宇宙轨迹摆设在同一个纬度上,他向世人展示着这样一个哲理,宇宙之运行一旦绝对理论化只会是纯粹的形而上,人类之思想一旦绝对现实化也只会是盲目的形而下。所以,庄子很理性地将“死生命也”与“夜旦之常”、“天也”与“物之情也”放在同一个界面。
《老子》云:“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3]老子充分肯定了自然的不可抗拒性与人类主观的有限性,以此略微地暗示无为自然的本意。[4] 庄子所谓“有涯”“无涯”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他以有涯映射着有限的生命主体,以“无涯”折射着无限的宇宙客体,由此综合而成一组由器物与形而上构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并非形象与抽象的单纯混合,而是在探索宇宙现象与规律的基础上衍生而成的人生修养论,这样的修养论无疑是道论的人文影像。因此,透过这样的逻辑,可以清晰地发现:庄子的心性修养思想是对老子宇宙论的人文化阐发,而老子的思想给予了庄子形而上的理论来源。
(二)对列子人生哲学的发展[5]从这个向度开发,列子与庄子的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同起于老子的道论,他们据,[6]因此,思想存在
比较《列子》与《庄子》,不难发现后者对前者在人生哲学上有着深刻的承接与发展,列子道体的描述和体道方法成为庄子思想的先声。[7]指出道是不依赖任何。[8][9]基于对“道”绝对性和超越性的认识,列子提出“至道不可以情求”,“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反对完全用心识、伪智和经验认识道,但求道的过程却离不开意识和智慧。对此,列子进一步立论:[10]列子只是从道的绝对性特征出发提出道的一般要求。从主体方面、具体修养方法,重个体的主宇宙的生成与生死一如的人生观越对待的[11]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这些存在是有所待的,“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随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能够乘风而行,在常人看来该算是超越脚力的限制而达到相当程度的自由,但逍遥的超越。人是有依待的,却又要求其超越对待而达到,表面上看是一个矛盾的主张,其实不然。达绝,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顺应万物的本性与变化,即破除自我中心,即背后的思想基础,是庄子对人的有限性的认识和道的无限性的体会庄子,人对自己的知,就像蜩与学鸠、斥鴳一样。有限性自由,要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就必须由有限进乎无限、达乎无待而是对有限性的觉,一种的觉醒,
思想基础庄子曰:各平等所以庄子肯定天地万物的共同性: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种为一的延伸到认识论和价值论上。在庄子看来,超越对待趋于逍遥,超越自我中心《齐物论》开篇的境界。是,《逍遥游》篇己丧我、,、为了,庄子提出摒弃莫若、照之要求,并论述了具体
(三)“心斋与坐忘《人间世》篇论述有[12]此处庄子借孔子之口说明何为,专心一志,摒弃言语、思维的运作,用空灵明觉之心事物若能达状态,。心斋具有无知,故无所不知、无为而能化的功用如果说那么则《大宗师》篇不受形骸无欲无知,和万物同为一体而无偏私,参与万物的变化而不执滞,。庄子通过无。
3
[1] 罗安宪.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 曾传辉.冲虚至德真经注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 傅荣贤.《汉书·艺文志》研究流源考[M].黄山书社,2007.
[7] [8] [9]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