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食品微生物的形态学+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微生物形态学 第一节 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 微生物怎样确认? (1)生命活动,培养后确认 (2)显微镜观察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形态 (2)生理生化 (3)生态 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1)显微镜观察法:原始、染色 (2)纯种分离 (3)培养及接种 (4)生理特性试验 一、显微镜观察法 微生物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个体微小。 细菌 0.3~5-8~10 μm 放大1000倍 酵母 长 5?30 μm 宽 1?5 μm 放大200-400倍 1.压滴法––––观察活的微生物 多用于霉菌、酵母的观察 方法: 载玻片→-→挑种-→盖玻片覆盖-→显微镜观察 2、悬滴法 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状态 方法: 盖玻片-→滴样-→反转盖玻片-→放在凹玻片上方-→固定-→培养-→镜检 3、染色法 目的:使被观察的微生物与背景色差增加,以利于观察。 用途: ①显示细胞结构、探查成分的性质、分布 ②鉴别细菌的种类; ③区别细胞的死活; ④粗略测定细菌的等电点。 (1)单染法 只用一种染料使微生物着色的方法称之 常见染料如美兰、龙胆紫、花红、蕃红等。 方法: 载玻片-→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 Note:若观察活菌时,则不需固定。 要求:①涂片要均匀;②染色时间要准确。 例如:区别酵母细胞的死活(美兰法) 活细胞——代谢能力强,还原美兰为无色。 死细胞——代谢能力弱,不能还原美兰,染成兰色。 (2)复染色法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染色剂使微生物染色的方法,称为复染色法。 ① 革兰氏染色法,1884年丹麦医生G. Gram首先使用,以后多次改良。 使用三种染色剂:草酸铵结晶紫,路哥氏碘液,蕃红,可以用来鉴别细菌,又称鉴别染色法。 细菌-→革兰氏染色: G(+) 阳性 兰色 G(-) 阴性 红色 ② 抗酸染色法 ——鉴别结核杆菌 染色剂 石炭酸复红、碱性酒精(脱色)、美兰 微生物-→ 抗酸染色法 红色,抗酸性微生物 兰色,非抗酸性微生物 另外,特殊染色法——芽孢、荚膜、鞭毛染色等。 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是微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必须掌握 二、微生物的纯种分离 纯种分离——从混合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一种微生物的过程。 常见方法四种: 平板划线法 稀释平板法 特殊培养基法 单细胞分离法 1、平板划线法 范围:常用来分离酵母、细菌等微生物 方法:用无菌的接种环取一环菌液,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在划线过程中使其在平板上稀释,使微生物细胞分散在平板上,由细胞在平板上长出菌落。从一个细胞形成的菌落,可以为单纯的菌落。 实际应用时,以该过程进行多次重复。 划线操作:扇形;连续;方格 平行;“之”形 2、稀释分离法 范围:适于所有微生物的分离。 方法:通过不断的稀释使被分离的样品分散到最低限度,然后吸取稀释样品注入平板,涂匀于平板表面,则分离的微生物被固定在原处而生成菌落。 实验为操作方便一般采用 9.0 ml无菌水(生理盐水)+1.0 ml样品液。 或者:4.5+0.5;99+11,19+1等 3、特殊培养基培养分离法 范围:适于所有微生物 (1)选择培养基 培养基中一些组成分对某些微生物有抑制或促进作用,从而使其与其它微生物区别开来。 例如:革兰氏阳性细菌G(+)可被碘液抑制,G(-)细菌生长出来。 (2)鉴别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的特殊成分使微生物的菌落呈现特征,则使于识别和挑选。 4、单细胞分离法 范围:霉菌、酵母、原生动物等个体较大的微生物。 工具:单细胞分离操作器。 原理:在显微镜下挑取分散的单个细胞,然后培养,达到分离的目的。 Note:纯种分离时的方法应用经常联合使用,如3和2联合使用等,可以提高分离效果。 三、接种和培养 接种——用微生物菌种或含菌材料将微生物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的过程。 培养——微生物在适当条件下于营养基质中生长繁殖的过程。 1、微生物的接种方法: (1)涂布法:固体培养基表面,均匀涂布。 (2)划线法:固体培养基表面,斜面划线、平板划线 (3)点种法:固体培养基表面,局部点种。 (4)穿刺法:固体培养基内部,点穿刺、线穿刺。 (5)浸洗法:液体培养基 (6)活体接种:医学上常用,采用动物培养病原菌 动物接种、离体活组织接种等 鸡胚胎接种: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