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际经济学-6.ppt

发布:2016-12-05约7.01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Chapter 6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解决H-O理论存在的问题 6.1 H-O模型与新贸易理论 1. There are two nations (Nation 1 and Nation 2), two commodities (commodity X and commodity Y), and two factors of production (labor and capital). — 需要建筑要素密集性指数来预测贸易模式。 2. Both nations use the same technology in production. - 技术差距和生命周期模型 3. Commodity X is labor intensive and commodity Y is capital intensive in both nations. - 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很少。 6.2 需求偏好相似论 林德于1961年提出: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的需求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以后向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该国将会进口国内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少数人所需要的那些商品。根据这种“相似偏好”或“重叠需求”的假设,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 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消费者行为假设 1.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 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 根据上述两条基本假设,我们可推断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即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 图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水平y, 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 OP表示二者的关系。E和F之间的商品,两国的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结论: 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适用范围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6.3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贸易与贸易理论的综合 6.3.1 技术差距模型 Sketched by Posner in 1961, 认为贸易国之间技术差异的存在是解释某类贸易发生的原因。工业化国家之间贸易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新产品和新工序的引进。这使得发明厂商和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暂时处于垄断地位。这种暂时垄断地位通常是建立在为鼓励发明创造而授予的专利或版权基础之上的。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一段时间内便存在着贸易的机会和可能了。 技术差距论图解 6.3.2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由弗农在1966年推出。这是对技术差距模型的总结与扩展。根据这一模型,当一种新产品刚刚诞生时,其生产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当这种产品成熟并广为大众接受时,它就变得标准化了,就可以用大规模生产技术和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了。因此,对于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从最早引入它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不发达国家。这一过程通常都伴随着发明 国家向劳动力便宜的国家的直接 投资。 6.3.3 对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说明 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第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益、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从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了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但是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的普遍和必然现 象。而且这种动态创新与模仿者 的地位有着某种程度的固定(如 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 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第二、产品生命周期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