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K】(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题训练 16.给巴特勒信(语文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6.给巴特勒的信;1.走近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笑面人》等。
2.背景链接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到达圆明园后把圆明园抢劫一空,并“火烧圆明园”。巴特勒上尉给雨果写了一封信,想利用雨果显赫的声望,为他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雨果在1861年11月25日给他回了信,给巴特勒等人当头一击。这封回信盛赞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及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裹饵鲸鹃谈私司槽决虱仗盛颅雷峻句叭钉餐霞骄尉悟棺一霓墓歌集亩赎厘【LCK】(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题训练 16.给巴特勒信(语文版)【LCK】(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题训练 16.给巴特勒信(语文版);4.主题解说
作者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5.重点聚焦
师: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生:总评:“世界奇迹”。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②具体讲园中之物;③耗费了巨大劳动;④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感悟】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多和健康向上、豁达开朗的同学交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方能不断进步。;(【解析】A中“撩”应为“缭”; B中“明”应为“名”; D中“赅”应为“骇”。);C ;4.(2014,黄冈)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C.“最重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D. 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5.2月25日,中国国宝圆明园鼠兔首铜像(清朝时,西方列强侵华战争中被掠夺流失到海外),在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分别以1400万欧元的天价拍卖,此事在中国激起强烈反响,此时,你最想对拍卖方说的话是:“
请问,该物件的所有人到底是谁?强行拍卖此物的当事人意欲何为?这与强盗行为有何区别?”
你认为中国政府当时是否应该出资兑拍,请说明你的观点及理由:我认为中国政府不应该出资竞拍。强盗们掠夺的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哪有自己花钱买自己东西的道理?;6.综合性学习。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进驻北京……这些激起了我们心头的责任感,也让我们对祖国今天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为此,学校举行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请你默写出两句以天下为己任的名言警句或诗文名句(写明作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___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请你仿照示例,设计一个活动栏目。
栏目一:“百年屈辱”图片展览
栏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②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③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7.选文第①段中的“文明”与“野蛮”两个词语用得好,你能说出好在哪里吗?
正话反说,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与讽刺。
8.选文第②段中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个句子较为含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本质内涵吗?
政府不代表人民,焚掠圆明园是政府行为,英法两国人民是无辜的、友好的。;9.选文第③段中作者先将“法兰西帝国”从圆明园里抢来的东西说成是“富丽堂皇”的,然后又说成是“破烂”,这样说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前者针对圆明园中的实物而言,而后者则针对以罪恶的方式得到的实物而言。
10.选文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优秀品德?
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憎恶与愤恨之情;正直、正义、坦诚。
11.近年来,国内关于重新修建圆明园的呼声似有抬头之势。你主张重新修建圆明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