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效果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不同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比较单、双侧椎体后凸成型术(PKP)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手术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就诊的78例老年OVCF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分别接受单、双侧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及中远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分,椎体前缘、中柱和后缘的高度恢复值、Cobb角等指标。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和住院费用方面优势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方面,对照组术后和随访中疼痛缓解情况较观察组优势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单、双侧PKP均能有效恢复脊柱形态、抑制疼痛,单侧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单侧入路;双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型术
[中图分类号] R6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a)-0081-04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发病率逐年增加[1]。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发OVCF患者181万,预计至2020年椎体骨折患者数可高达3675万。椎体骨折不仅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2]。目前,椎体后凸成型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3-4]。但是,单侧还是双侧入路实施PKP手术仍存在较大争议。基于此,本研究比较单、双侧PKP对老年OVCF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手术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就诊的老年78例OVCF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所有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分别接受单、双侧PKP治疗。对照组(单侧)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61~82岁,平均(64±3)岁。观察组(双侧)中,男性28例,女性11例;年龄64~81岁,平均(67±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为避免治疗习惯对临床疗效造成影响,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术者完成、同一护理组进行术后管理。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所有纳入对象充分了解其权利和义务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例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且骨折6分;④患者术前具备一定的活动能力和完全自理能力。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②手术处皮肤条件不佳,感染风险较高者;③经MRI检查明确诊断为椎体陈旧性骨折;④中途退出研究或随访时间0.05)。治疗后,椎体前缘和中间部位高度均有明显改善(图1);但是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中远期VAS、Cobb角情况的比较
VAS方面,对照组术后和随访中疼痛缓解情况较观察组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老年OVCF主要由于老年性严重骨质疏松前提下,轻微外力即可导致[5-7]。老年OVCF虽未直接危及生命,但是在压迫神经的情况下可引起剧烈疼痛,严重限制患者功能活动,在某些严重后凸畸形的情况下,可影响呼吸等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8]。老年OVCF的治疗方法较多,保守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支具保护、止痛药结合物理治疗等,但各种保守治疗方法不能保证明确的临床疗效,同时对患者骨骼和肌肉可造成废用性骨质疏松,待下地功能锻炼时可增加二次损伤的可能。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PKP可有效缓解疼痛程度,有效恢复脊柱生理形态,稳定伤椎,保证患者早期下地功能锻炼[9]。但是,在手术入路方面不同专家学者却存在不同看法。Papadopoulos等[10]认为,单侧PKP能够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抑制疼痛效果明显。Suh等[11]报道,双侧PKP在改善Cobb角和恢复患者脊柱形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鉴于手术入路治疗老年OVCF方面存在争议,本研究对单、双侧手术入路的中远期疗效进行比较,以期为手术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患者要求行手术的主要原因为伤椎压迫神经造成难以忍受的痛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VAS评分具有重要意义。本结果发现术后3 d内,单侧PKP较双侧入路疼痛缓解优势明显。究其原因可能为单侧入路方式手术暴露范围少,对肌肉等软组织术中压迫时间短。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