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科护理体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科护理体会
岳新荣(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眼科 河南焦作 454003)
【关键词】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眼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244-02
随着经济发展和都市化生活的普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日趋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1]。糖尿病病程最短2年,最长30年以上。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44%-55.3%的患者合并程度不等的视网膜病变。30岁以前被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10年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约占50%,而30年后约占90%。本病是50岁左右人群重要的致盲病之一,其失明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笔者所在科室2006—2010年2月收治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患者37例,经积极治疗后均缓解。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6—2010年2月收治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37例。临床主诉:左眼视物不清13例,右眼视物不清12例,双眼均视物不清12例,男性11例,女性26例,年龄27岁—66岁,平均46.5岁,糖尿病病程最短2年,最长30年。诊断:(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糖尿病。专科查体均见不同程度晶体混浊,眼底见视网膜呈点片状出血,动脉细,静脉正常,动静脉交叉处骑跨征,黄斑区色素紊乱,视网膜水肿,黄斑区色暗,中心反光不清等,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
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护理
2.1相关糖尿病健康教育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血糖控制不好、合并高血压有密切相关,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可以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教育病人了解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掌握自我保健方法有重要意义。
2.2饮食护理 糖尿病控制的关键是饮食,对不同类型的病人饮食要求有所不同,护士根据患者的饮食标准严格监督、控制其饮食。
2.3血糖监测 通过餐前血糖的测定来调整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用量。护士严格按照医嘱发放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期间严密监测患者血糖情况,并及时告诉医生,认真做好各项治疗情况,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患者血糖控制。
2.4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口服或注射降糖药物,必须经常复查血糖,给患者心理带来很大压力,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把糖尿病归为与生活方式有关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并强调心理应激在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2]。积极做好心理疏导,耐心讲解疾病知识,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坚持治疗,并适度运动,增强自身的体质。
2.5眼科护理
2.5.1配合医生做好一系列眼部检查、全身检查,以了解视网膜病变程度,将各项指标调整到最佳状态。
2.5.2定期做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干预,避免病情恶化。
2.5.3眼科检查的项目除了视力、眼压的测量外,应包括散瞳后的眼底检查及必要时做眼底荧光造影检查。
2.5.4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熬夜及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不用脏手揉眼,提倡一人一巾等。
2.5.5积极戒烟。吸烟会导致体内CO增加造成体内相对缺氧及血小板凝集,加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
2.5.6病人一旦出现视网膜出血时,禁激烈运动,减少头部活动,适当卧床休息。
2.5.7糖尿病病人在发病五年内或眼睛有任何症状时必须看眼科,以后每年追踪一次;有背景性视网膜病变或病变严重者,则3~6个月就医一次,怀孕病人在准备受孕前、怀孕后每3个月及产后3~6个月都应密切观察视网膜病理性变化进程。
3 临床分期
3.1第一期背景性视网膜病变,是最早期出现的。其特点是产生微血管舒张、微血管瘤、点状出血与硬性渗出。
3.2第二期为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其特点是棉絮状斑点、网膜血管狭窄与阻塞等。
3.3第三期也称末期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其特点是出现血管增生、纤维化与玻璃体出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视网膜剥离。
4 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控制方法
4.1科学控制总能量,维持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身高-105,保持理想体重和体态匀称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环节。
4.2合理调整和安排三大营养物质 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55%—65%,对于一般糖尿病患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