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认知”是研究人们从社会环境获取信息,并如何形成推理的过程。(30)
收集信息的影响因素——31
1 事先预期
2 信息中的偏见
3 小样本
4 信息取样
负性的信息比正性的信息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负性的信息比正性的信息赋有更多的权重。(33)
错觉关联——35
有两个因素可以导致错觉关联
第一是联系的意义:在先前期望的影响下,人们觉得两个事物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所以认定这两个事物就是有关系的。
第二个基础是“配对独特性”,指的是两个事物之间具有某些非一般的特性,所以容易认为它们是有关系的。
框架效应——36
信息描述的方式是影响人们做出判断的重要因素。
这种框架效应在社会认知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考虑一个决策所带来的利益,与考虑一个决策所带来的损失,对于人们进行决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基模”是一种认知结构,它代表着某个特定概念的有组织的知识。一个基模既包括概念的各种属性,也包含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41
基模的优点——43
1 基模有助于信息加工
2 基模有助于回忆
3 基模加快信息处理
4 基模有助于自动推理
5 基模可以添加信息
6 基模有助于解释
7 基模提供预期
8 基模蕴含情感
代表性策略所作的最基本的事情是把信息同基模相匹配,并评估这种匹配真实的可能性有多大。(46)
模拟性策略的用途——48
1 预测未来
2 因过分析
3 情感反应
信息的双重加工的影响因素——54
1 结果依存性
2 辩解责任
3 时间压力
人们应用他们能得到的所有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也就是判断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人,这一过程叫做个体知觉(60)
主题背景原则——61
人们的注意力会转向那些在直觉域中突出的方面——而非背景或场景设置
显著性对个体知觉产生一系列的后果——62
首先,显著的行为举止会招来更多的注意。
其次,显著性影响对因果关系的知觉,更突出的个体被认为在他所在的社会背景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第三,显著性提高了音响的整体性。
上下文效应——对比和同化——66
对比指一种歪曲效应,它使做出的判断与环境背景相违反。
同化之作出的判断与环境效果相同的一种歪曲效应。
当一个比较前的层面上对个体信息进行加工时,可能出现的是同化;而当对个体行为信息进行更加详尽的系统化的加工时,同化则不大可能出现,如果人们有精确化动机时,也不大可能出现同化。
在简单的知觉中,一个负性特质就是图形,人们可能更多的注意到了负性特征,给予它们更多的权重。(69)
由于在人类认知中,评估是最重要的维度,所以我们关于把他人类别化为好人和坏人,而非两者都是,我们可能继续是其他特质与这两个基础评价相一致,这种对评价一致性的趋向,被称作晕轮效应。(71)
当这些特质之前存在不一致而且相互之间很难调和的时候,人们有时会承认这种不一致的存在,不再试图去整合它们。
一个影响收集信息过程的因素就是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的目标。(73)
Kelly认为我们使用三种类型的信息确定我们探索因果的合理性:连续性,特异性和一致性。
Kelly探讨了进行因果归因时的第二条重要原则,也就是折扣原则,如果有多种可能原因存在的话,我们不大轻易把结果归因于任一特定原因。(79)
虚假一致,我们倾向于假设其他人会做出与我们一样的反应,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典型的。这种夸大自我行为和观点典型性的倾向被称为虚假一致。(82)
接受成功的荣耀、拒绝失败的责任的倾向被称为自利归因偏差。(82)
非言语沟通的可见渠道——88
1 距离
2 动作
3 目光接触
4 面部表情
5 辅助语言
通常,言语沟通渠道,也就是人们传达的关于自己的信息,似乎在形成各种有关他人的推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1)
态度是以情感、行为和认知信息(ABC)为基础,根据某个评价维度对刺激所作的分类。(139)
“情感成分”包含个体态度对象的所有情绪与情感,尤其正面和负面的评价。
“行为成分”主要指个体在对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
“认知成分”则指的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包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等。
态度的学习理论把人描绘成被动的受体。他们暴露在刺激之下,通过强化、惩罚、模仿而学习;这些学习过程决定了个体的态度。(141)
平衡理论(142)
最早的一致性理论是Heider在1958年提出的“平衡理论”。这个理论考虑的是在个人所持有的简单认知系统中,情感之间的一致性。
认知失调理论——行为决定态度(144)
失调因素
1 决策性认知失调
2 反态度行为
3 威胁
4 选择
5 不能变更的承诺
6 可预见的后果
7 对后果的责任
8 努力
自我知觉理论(150)
Bem认为通常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只是从我们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环境来推断自己的态度。
认知反应理论的双重加工观点(154)
边缘线索: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