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師範大學SEM講座 小 学 教 育 心 理 学 主讲:胡志海 第一章 绪论 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 第一节 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人类在未受教育之前的本性,这种本性通过学习与教育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个性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1913) 二、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是研究小学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具体内容见P2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学记》 二、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桑代克(1874——1949)从1896年起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后又研究人类的学习,提出了联结学习理论。(bond theory)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二十——五十年代) 从桑代克至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期间,教育心理学家仅从当时现有的学习理论或发展理论中抽取出一些一般的原理提供给教师,以期以此来影响他们的教学实践,但却很少去关心培植自身的科学根基。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 理论建设时期 1. 研究内容日趋集中 2.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进行研究 3. 认知学派的兴起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成熟并日渐完善时期 各理论派别间的分歧逐渐缩小 更加重视应用研究 四、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二十世纪初——1949年 (二)1949——文革开始前 (三)文革后至今 第三节 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二、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 促进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2. 有助于深入理解教育科学理论 (二)实践意义 1. 加强教师对教与学过程的理解,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2. 帮助教师打好专业基础 3. 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 有助于因材施教 5. 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 在国际教育界广泛运用的是利伯曼定义的 “专业”概念。他指出了所谓“专业”应满足如下基本条件:(1)范围明确,以“垄断”的形式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2)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3)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4)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5)在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动的责任;(6)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服务为动机;(7)形成综合性的自治组织;(8)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的伦理纲领。 第四节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的研究方法 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描述某个或几个课堂教学中特定事件。一般来说,描述性研究报告包括调查结果、师生会见时的反应、真实课堂对话的例子或者对教学活动的记录等。 (二)实验性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采取特定的实验处理,并分析这些处理的效果。 首先,要设置一些可供进行比较的被试组。然后,对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小组,实验者们改变某一变量来看这种改变是否会引起预料中的结果。之后,记录每个组的结果并进行比较。通常,会用统计方法来考察这些小组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步骤 (一)科研选题 (二)形成研究问题 (三)确定变量及其测量技术 (四)提出假设和选择研究方法 (五)展开具体研究 (六)统计结果并分析原因 ① 实验室实验法 (laboratory experiment) ②自然实验法 (field experiment) * 黄 山 学 院 教 育 系 教师的知识、技能准备 学科、课程方面的知识 学生及其学习过程的知识 教学与沟通技能 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技能 教学能力动态模式 教学前 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 教师的知识*教师的观念*教师的动机 教学方案 教学中 教学监控能力 呈现知识*课堂管理*教学评价 教学行为 教学后 反思/评估 积累经验 职业发展 批改作业 自我总结 经验交流 1903年,美国的桑代克(E.L.Thomdike)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年,又将其发展成三卷本,这表明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都已确立。桑代克因此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教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