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AutoCAD总图设计中城市坐标系的确定.pdf

发布:2017-03-30约4.95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6卷第2期 2000年4月 建筑科学 BUILDING SCIENcE vol 16.No.2 Apr 2000 【文章编号】1002—8528(2000)02一0056—03 AutocAD总图设计中城市坐标系的确定 周旋 (湖南大学建筑系。河南410082) [摘要】 针对Am。cAD建筑总图设计中实际坐标与测量所得坐标值不符的情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确定城市坐标系 的三种方法,使整个设计过程更加规范可靠。 [关键词】 总图设计;坐标;绘图区世界坐标系;城市坐标系;ucs 【中圈分类号]彻1.4 【文献标识码】B Au加CAD的广泛应用给设计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其 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及精确性带给了设计人员极大的方便。 然而在建筑设计中后期会遇到这种情况:当需要在总图中确 定红线内外的某点坐标值或将某确定坐标布放到图上时,却 发现惯用的“ID,’及“PoINT”命令所得出的结果竞完全不对, 进一步检验,更发现原红线上确定坐标点的值也同用“ID”命 令的测量值差之甚远,但是这些点当时又绝对是按定值精确 输人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呢?用手工计 算当然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不过如果能找到症结,充分利用 Aud二AD自身的功能来实现则更为理想。 其实,该问题的产生在于所用坐标系发生了变化。我们 知道,在AutocAD绘图中,一般使用的是绘图区世界坐标 系。即如同绘图区左下角那个标着字母“w”的u(》100N所 指示的一样,向右为X轴正方向,向上为y轴正方向,它相 对于绘图区内所绘地形是可以变化的;而在实际地形中则使 用的是城市坐标系,有固定原点,方向依经纬线确定,它相对 于所绘地形则是固定唯一的。在设计过程中,红线的绘制就 是按照城市坐标系提供的坐标值来逐点输入的,这时两个坐 标系重合统一。但是由于地形所常有的不规则性以及建筑 设计的布图习惯等因素,设计人员经常要将绘出的地形进行 一定的镜像或旋转编辑,以达到日后的制图要求,而正是这 些操作使得两个坐标系分离。对“ID”等命令起作用的只是 当前绘图区世界坐标系,从而出现了上述测量所得的点坐标 值同实际城市坐标系的坐标值不同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充分利用AutoCAD所提供的用 户自定义坐标系的功能,即利用“ucS’’命令在绘图区世界坐 标系的基础上,构造一个与城市坐标系相同的用户坐标系, 然后便可于必要时在该坐标系内进行操作,尽情享受Au幻一 CAD的精确定位带来的快捷与方便了。这里列出笔者在实 践中归纳出的三种方法,以供参考。 【收稿日期]1999一09一07 [修订日期]1999—12—09 1“未雨绸缪”法 即在设计初期就考虑到该问题,并预先构造好城市坐标 系。 步骤: ①按坐标值输入红线上各确定点后,以原点(0,0)为起 点向x轴正方向绘制一线段ox,向y轴正方向绘制一线 段oy,并在绘图区中找到该指示坐标系的正交线段组。分 别标出o,x,y三点; ②按作图习惯及要求对所绘图形进行镜像或旋转等编 辑,其选择集中应包括以上绘制的正交线段组及标识,建议 用“AuL,’来选择实体; ③完成以上编辑工作并确定后,重新找到xoy正交线 段组,此时一般会发现其指向已与绘图区左下角UCSICON 的指向相差甚远,即说明绘图区世界坐标系已同城市坐标系 彻底分离r(参见圈1); ④使用“ucS,“‘3”(3point)命令,分别选取。点、x点及 y点,会发现绘图区左下角UCSI(瑚已发生变化并符合 Xoy正交线段组的指向.说明此时的用户坐标系已同城市 坐标系相同; 阻简化的几何图形演示 图1 万方数据 第2期 周 旋:AutocAD总图设计中城市坐标系的确定 ⑤把xoy正交线段组及标识字符转换到~不用层并 冻结,以免干扰日后绘图且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⑥用“uc守“s”命令将当前坐标系赋名储存起来,以备 后用,并利用“u(S”命令回到绘图区世界坐标系,继续以后 的设计工作。 优点:在设计初期确定城市坐标系备用,步骤简单明了, 利于绘图过程的规范化,推荐采用。 缺点:如果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再次将影响坐标系的宴 体(如红线等)进行了旋转、移动等编辑操作,却忽略了煳l, 正交线段组的同时参与操作,就会造成坐标系的再次紊乱且 难以恢复。因此在进行该类操作时务必将xoy正交线段 组纳人选择集,并在操作完成后重复以上步骤③~⑥,以保 证城市坐标系的正确。 2“取巧判断”法 能够未雨绸缨当然最好,但大多时候往往在设计中后期 才发现问题,此时只能采用其它方法。这里先介绍一种利用 特殊点简单实现的方法。 步骤: ①在所有已知坐标点中查找,找出任两个具有相同x 坐标或相同l,坐标的点,如点A(a,b)与点B(a,c),并将A、B 连线,从任一点向AB连线作垂线(参见图2); 图2 ②移动该垂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