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蛋白质组成成分和氨基酸.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 * * * * * 3. 亲和层析 亲和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y)分离技术是根据许多蛋白质对特定的化学基团具有专一性结合的原理。这些能被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所识别并与之结合的基团称为配基或配体(ligand)。亲和层析是一种极有效的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 三、蛋白质的分析测定 1.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蛋白质纯度的鉴定 3.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思考题: 1.记忆20种氨基酸及其分类. 2.氨基酸的化学性质(两性解离). 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其测定. 4.蛋白质的高级结构(重点二级结构). 5.蛋白质的性质有哪些. 6.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有哪些. 7.名词解释: 必需氨基酸、盐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凝胶电泳、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氢键、发夹结构、构象、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稀有氨基酸、超二级结构、氨基酸等电点、非蛋白质氨基酸、蛋白质的变性、结构域、构型、盐溶、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蛋白质的复性、分子杂交、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层析、两性离子、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折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H3 + ∕ Pr \ COOH NH3+ ∕ Pr \ COO- NH3 ∕ Pr \ COO- OH- OH- H+ H+ 阳离子 阴离子 兼性离子 (pH<PI) (pH=PI) (pH>PI) 一、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和等电点 第六节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溶液中蛋白质的带电状况与其所处环境的pH 有关。当溶液在某一特定的pH 条件下,蛋白质分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负电荷数相等,即净电荷为零,此时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不移动,这时溶液的pH 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此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由于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同,所以都有其特定的等电点,在同一pH 条件下所带净电荷不同。 带电质点在电场中向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electrophoresis)。由于蛋白质在溶液中解离成带电的颗粒,因此可以在电场中移动,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所带净电荷的正负性和所带电荷的多少以及分子颗粒的大小和形状。由于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所以在同一pH 溶液中带电荷不同,在电场中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也各不相同,根据此原理就可利用电泳的方法将混合的各种蛋白质分离开。 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溶液是稳定的胶体溶液,具有胶体溶液的特征,其中电泳现象和不能透过半透膜对蛋白质的分离纯化都是非常有用的。蛋白质之所以能以稳定的胶体存在主要是由于: (1)蛋白质分子大小已达到胶体质点范围(颗粒直径在1~100nm 之间),具有较大表面积。 (2)蛋白质分子表面有许多极性基团,这些基团与水有高度亲和性,很容易吸附水分子。 (3)蛋白质分子在非等电状态时带有同性电荷,即在酸性溶液中带有正电荷,在碱性溶液中带有负电荷。由于同性电荷互相排斥,所以使蛋白质颗粒互相排斥,不会聚集沉淀。 NH3 + ∕ Pr \ COOH NH3+ ∕ Pr \ COO- NH3 ∕ Pr \ COO- OH- OH- H+ H+ 阳离子 阴离子 兼性离子 (pH<PI) (pH=PI) (pH>PI) 三、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蛋白质因受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并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变性作用并不引起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破坏,而是二级结构以上的高级结构的破坏,变性后的蛋白质称为变性蛋白。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很多,物理因素有高温、紫外线、X-射线、超声波、高压、剧烈的搅拌、震荡等。化学因素有强酸、强碱、尿素、胍盐、去污剂、重金属盐(如Hg2+、Ag+、Pb2+等)三氯乙酸,浓乙醇等。不同蛋白质对各种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蛋白质变性后许多性质都发生了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活性丧失 (二)某些理化性质的改变 (三)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 如果变性条件剧烈持久,蛋白质的变性是不可逆的。如果变性条件不剧烈,这种变性作用是可逆的,说明蛋白质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不大。这时,如果除去变性因素,在适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