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诗词五首》ppt课件(51页).ppt

发布:2017-06-19约6.33千字共5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①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招纳贤士。 ?? ?②悠悠——辽阔,遥远。 ??? ③怆然——悲伤的样子。 ??? ④涕——眼泪。 ??? 译 诗 往前看不到往古的人, 往后看不见来世的人。想到天空、大地辽阔苍茫,独自悲伤地流下眼泪。 课文赏析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 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 互相配合,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思考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2.文章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探究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据说,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诗四卷,外集一卷。今编诗五卷。 【注释】 ①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 ②这句以黑云压城好像将要摧毁的形象,表现形势紧急。 ③这句说,太阳照射在将士鱼鳞般的铠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军中的号角。角声满天,是描写战斗的激烈。 ⑤燕脂: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像胭脂一样红。这句说,塞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壤凝结成紫色。 ⑥半卷红旗:红旗不能充分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 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 ⑦这句说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 ⑧君:皇帝。 黄金台: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能”。 玉龙:这里指宝剑。 这两句说,为了报答皇帝的重视,决心手提宝剑,为他战死。 【导读】   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强大,某些少数民族统治集团常常侵扰内地,所以当时常常引起激烈的战争。李贺是站在进步的政治思想的立场上,维护唐王朝的完整统一,反对割据和侵扰的。这首诗既描写了唐朝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诗人渴望建立功业的爱国思想。诗写得悲壮苍凉,但也流露出作者忠君思想的阶级局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乌云弥漫在城上,城郭似乎被催垮了。日光穿过云的缝隙,战士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土胭脂凝夜紫。   在深秋的季节里吹响号角,长城附近的泥土在夕阳的掩映下更加凝重。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 诗歌第一句运用恰切的比喻,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黑云压城城欲摧”。 第二句写出我军壮盛的军容,高昂的士气。 第三、四句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里凝成了紫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