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其对策.doc

发布:2017-05-18约2.2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从教师方面、教学方法方面、课堂结构方面提出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认为解决的对策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要从语文的角度实施教学;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1.教师方面 笔者在调查中常会听到一些语文教师一边喊“教语文实在太辛苦了”,一边抱怨“语文时间实在太少”。这些教师认为,只有增加语文时间,增加语文作业量,语文成绩才能上去。不少学校的领导也把直接或间接地增加语文课时看作是对语文学科的重视,许多语文教师见缝插针,从早自修到课间课外,都在“争分夺秒”地上辅导课,有时还占用音、体、美、劳技等课时间。导致语文作业实在多得吓人,造成“疲劳战”、“题海战”,不但使教师自己超负荷运转,学生们更是被搞得苦不堪言,又哪里谈得上全面发展呢?上述情况说明,我们不少学校的语文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苦教苦学、师生超负荷运转的“怪圈”,许多语文教师在这个“怪圈”里已经越陷越深。 2.教学方法方面 课堂教学方法方面“满堂问”和“满堂灌”的现象还很突出: 镜头一:多数老教师常以一问一答的课堂教学形式替代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耗掉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造成的弊端是“光问不练,学生疲倦”。这样势必造成课堂学生读少、写少、思少的“三少”格局。长此下去,只能是课内损失课外补,给学生造成额外负担。 镜头二:部分语文教师训练走过场,面面俱到,造成的弊端是“教师什么都要教到,学生什么都没学到”。 镜头三:少数年轻教师课堂教学喜欢搞花架子。自学不到半分钟,小组讨论走过场,演、唱、念、做都搬进课堂,重表面的结果而轻训练过程,造成的弊端是“课堂成了一个人的舞台,多数人的看台”。 3.课堂结构方面 其一,教师成了剥夺学生话语权的“讲师”。一堂课中,教师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地讲解分析,造成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无法触及课文的思想内涵,把握课文的核心部分。 其二,教师让少数学生统治课堂,忽略了大面积训练。极大限度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抹杀了多数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课堂上常常凸现“尖子生撑场面,多数人当陪座”的局面。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新课程背景下要上好课需要老师许多新的业务能力,在备课时要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需要老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特别是对于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这种不断学习、研究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当前初中语文教师至少要开展三种研究: 一是研究文本。名教师上课,给人印象最深的一般都是他们的那一份从容和自信。他们的从容和自信就来自于他们对文本的高屋建瓴和深入透彻地把握和驾驭。我们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自己认真研读课文,课文中的方方面面自认为心中有数的时候,上起课来底气会显得特别足,而且对文本钻研得越深就越不怕学生质疑,无论是讨论还是讲评都会显得从容自信。 二是研究教法。在课改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启发式教学仍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渠道。我们的语文课堂既不以单纯的感知为出发点,也不以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为出发点,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三是研究学生。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本,所以每一位教师也要千方百计地去研究学生的情况,不研究学生的教师也不会成为成功的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不研究学生是不行的。 2.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什么”和“怎样教”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对所教的内容要有自觉的意识,自己要说得出而且是理直气壮的说出自己的课堂在教什么,自己在怎么教。要从语文的角度实施教学,杜绝语文课堂“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的现象。当然什么是“语文”,什么不是“语文”,自己的“园”与别人的“田”如何辨认、由谁划分,这些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要教好语言,要读好文本,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可以高声诵读,也可以静静默读,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细细品味。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语文味必然少了许多。 3.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心中有学生”首先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这是真正的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使用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学生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这里的“帮助”注意避免两种极端: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袖手旁观的现象。这种“提供帮助” 的精神,叶圣陶先生称之为“嚼饭哺人”,胡适先生称之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