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纤维支气管镜术前麻醉方法综述.doc

发布:2018-01-26约6.33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纤维支气管镜术前麻醉方法综述 陈琨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慈善医院呼吸科 510370) 【摘要】术前麻醉效果是决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目前的麻醉方法可归纳为喷雾或雾化吸入法、气管内滴入法、环甲膜穿刺法、局部神经阻滞法及穴位按压法。方法:将近年来纤维支气管镜术前麻醉方法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结论:小容量雾化吸入器雾化吸入麻醉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前麻醉较为理想的方式,但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 术前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040-03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手段尚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 [1]。由于局部麻醉的局限性,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检查时,纤维支气管镜进入声门及声门以下气管,患者易出现咳嗽、气憋,感觉极不舒服,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因而不愿接受检查或在检查时不能很好合作,使检查工作难以进行。虽然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相对安全的,但有时也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目前国内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发症发生率为0.3%,严重并发症为0.1%,死亡率为0.01%。常见的并发症有缺氧、出血、喉头痉挛、气憋、发热和感染等,少数患者可能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高龄患者大多基础病多,全身免疫功能差,心肺功能下降,在接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更易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为减少不良并发症,术前麻醉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现将近年来纤维支气管镜术前麻醉进展综述如下,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以求摸索出最佳纤维支气管镜术前麻醉方法。 1.咳嗽反射机制 咳嗽反射起始于迷走传入神经的激活,目前认为至少有两种不同亚型的迷走神经纤维引起咳嗽反射,一种为低阈值的机械感受器纤维,对持续超阈值的机械刺激快速适应,称为快适应感受器 (rapid adaption receptor,RAR)纤维,是引起咳嗽反射的主要迷走传入神经亚型 [2]。支配支气管RAR纤维来自结状神经节的神经元,其神经末梢分布于整个传导性气道的上皮下层,在近隆突区域分布密集,对机械刺激非常敏感。因此,纤维支气管镜术前麻醉药物必须均匀分布于纤维支气管镜所经的整个气道,才能起到良好的麻醉作用。 2.引起气道痉挛的原因 秦军等 [3]研究发现,喉痉挛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发生较多,大多因咽喉部尤其声带麻醉不充分、纤维支气管镜强行通过声门所致,而支气管痉挛则相对较为少见,其诱因可能与纤维支气管镜直接刺激气道黏膜以及局麻药物的毒副作用有关。利多卡因粘膜表面麻醉,发生过敏反应的机率极低,但仍有少部分过敏体质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导致气道痉挛。利多卡因本身可以降低气道反应性,但在应用早期却可以刺激气道引起收缩,患者会有明显不适感,此时应注意气道痉挛的发生。部分患者对此检查过于恐惧,精神过于紧张,对术前麻醉、术中操作等各种刺激造成的不适心理反应较大,易出现气道痉挛。一部分患者先天咽喉部软组织较多或淋巴滤泡增生明显,操作时极易发生咽喉部痉挛而出现软组织包裹声门部,造成进镜困难。肥胖伴脖子较短粗的患者出现这种情况较多。因操作不熟练,纤维支气管镜未摆在气管、支气管的中央及纤维支气管镜下进行病灶部位活检、刷检或肺泡灌洗等操作,可导致气管内出血或强烈刺激进而引起患者咳嗽等反应,出现气道痉挛。 由此可见,除了操作方面原因及体质因素外,气道表面麻醉效果良好与否是避免引起痉挛的关键所在。 3.麻醉药的选择 丁卡因粘膜穿透力强,吸收分布快,主要用于粘膜表面麻醉,鼻喉科总用量不超过50mg/次 [4],其毒性为普鲁卡因的10~12倍,为利多卡因的5~6倍。丁卡因吸收显效快,易出现中毒或过敏反应。单一用利多卡因安全范围大,刺激小,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一般不需作皮试 [5]。而10%普鲁卡因作表面麻醉吸收较慢。 4.表麻药不同给药方法对血药浓度的影响 方卫平等 [6]研究表明,以 2%利多卡因进行气道表麻,平均雾化量13~18ml。血药浓度峰值出现在雾化后10min,平均峰值浓度(2.33plusmn;0.13)mu;g/ml,低于中毒浓度(5mu;g/ml)。赵志丹 [7]报道1%利多卡因 2mg/ml气管内喷雾峰值时间及峰值浓度相近 (8.10plusmn;4.08)min,(2.14plusmn;0.88)mu;g/ml。雾化后 15~20min行气管插管,血药浓度均值(1.99plusmn;1.61)mu;g/ml,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稳定作用 [8]。 余柏坚等 [9]以鼻腔单侧或双侧注入2%利多卡因,药物的吸收较气管内给药慢,5分钟后方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