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吸附仪操作规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物理吸附仪操作规程
物理吸附仪使用有三种模式:(1)微孔mic(2)介孔mes(3)微介孔(mic+mes)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式。
微孔:自动脱附—手动脱附—分析—自由空间—将自由空间数据中数据导入样品信息中
介孔:自动脱附—分析
微介孔:自动脱附—手动脱附—分析—自由空间—将自由空间数据中数据导入样品信息中
样品准备
称量空管质量。
将样品加入空管中,再称量一下,算出样品质量。粉末样品用纸槽送到样品管上,防止粘在管壁上。
将样品管安装到脱气站口,在样品管底部套上加热套。用金属夹固定好,等待脱气。
软件操作程序设定
file-open-sample information-ok(建立一个新文件)-yes-replace all,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文件,即选择哪种模式合适,(1)微孔mic(2)介孔mes(3)微介孔(mic+mes),双击文件名进行替换。
在sample information 中输入样品名。
在Sample Tube中所用的样品管编号,选择Use isotherm jacket 和Seal frit。
在Degas conditions中输入脱气条件,时间6小时,最好过夜。
在analysis conditiongs中依次设定分析条件。
在adsorptive properties中根据实验需要修改相应的气体参数。
在report options 中选择所要查看的报告项目。
save-close
自动脱附及分析
Unit1-start degas—Browse,双击所选的文件,点击start。
脱气结束后,在对话框中点击OK。将样品管取下来迅速称重,减去空样品管的质量后得到脱气回填后样品的质量。
将样品装到分析站,等待分析。注意这里如果选择是(2)介孔mes则可以直接分析;如果选择(1)微孔mic(3)微介孔(mic+mes)则需要手动脱气后再分析。
点击File-open-sample information,双击所建的文件,在sample information中输入第二步得到的样品质量。点击save-close。
点击Unit1-sample analysisi-,双击所建的文件,点击Edit,检查所输入的分析条件等信息,无误后点击Start开始分析。
分析结束后。注意这里如果选择是(2)介孔mes则可取下样品管结束;如果选择(1)微孔mic(3)微介孔(mic+mes)则不要取下样品管,接着测自由空间,测完后将自由空间数据Collected date中warm和cold俩项抄下来,将sample information中warm和cold改为这俩个值。
Report-start report双击选择的文件,即可查看实验报告。
使用微介孔模式开始时无法调出DFT曲线:
后来将分析气体由Ar改为N2。
在analyze conditions即分析条件中将未选中的t-plot,H-K,DFT pore size选中,即57个点依次打叉。
Relative Pressure(P/P0) t-plot H-K DFT pore size 0× × × 0× × × 0× × × 0× × ×
file-open-sample information-report options 中将未选中的t-plot,H-K,DFT pore size选中。
采集数据中Collect dates 中未选中的t-plot,H-K,DFT pore size选中,即57个点依次打叉。
Relative Pressure(P/P0) t-plot H-K DFT pore size 0× × × 0× × × 0× × × 0× × ×
使用物理吸附仪过程中如果采用微介孔模式分析分析速度慢,可以调节:
在测量过程中,第一步自动脱附,需要时间6-8小时。第二步手动脱附需要时间5小时左右。第三步,分析,这个过程时间最长,分析速度先慢后快。
比表面积为670m2/g时,进气量(dose amount)为5cm-3/g时,分析时间为36小时。太慢改进气量。
比表面积为1019m2/g时,进气量(dose amount)为15cm-3/g时,分析时间为18小时。太慢改进气量。
最佳条件为比表面积为3112m2/g时,进气量(dose amount)为40cm-3/g时,分析时间为23小时,但是分析这个样时还改变了其他俩个条件(1)平衡时间,微孔30s改为20s,介孔10s改为5s,(2)分析点数,57个改为25个,而且吸附仪最后出现问题,报告吸附量出现负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