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丽水市莲都区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文献综述】.doc

发布:2019-03-26约2.5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3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体育教育 丽水市莲都区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 2005年8月《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为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水平,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明确指出要在开齐并上好体育课的同时保证课余体育活动时间。 课余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健康角度来看,对中学生健康的改善有着比体育教学更优越的条件;从终身体育角度来看,有利于中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有关体育知识、技能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去体验和运用、掌握;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通过课余体育的实践去磨练和培养。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的桥梁,是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化的纽带,进而成为中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 因此,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适度的进行课余体育活动。适当的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可使大脑皮层兴奋区与抑制区交替,恢复脑力的疲劳,稳定情绪,提高脑力工作的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让中学生在课余体育锻炼的同时结识更多的朋友,有利于锻炼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所以教师不能以学习为由来限制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时间,而应该大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本文针对宁波市江东区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加以简要归纳,对其现状和对策进行分析评述,并提出对波市江东区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情况研究。 周登嵩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中指出,课余体育锻炼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培养运动能力,使自己的运动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的一个教育过程,也是对所有学生最具有体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体育教育活动之一。在中学课余体育锻炼中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区 别对待每位中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体现因人而异防止锻炼脱离个体的实际。通过多年的课余体育锻炼,使中学生打好思想身体,心理的基础,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期望在中学课余体育锻炼中通过区别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推动学校体育的改革。 李晋裕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中指出,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对促进其他文化知识的作用,使学生清楚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并逐渐产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在课余锻炼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潜在的运动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1.中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认知不清晰 2.学校对开展新兴课余体育活动情况不佳 3.中学生在学校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两操除外)的人数和频率明显高于节假日,有的中学生节假日不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频率低、时间短。 4.没时间,缺乏场地设施,没有合适的运动项目,缺少运动伙伴,无人指导是制约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解决方法: 1. 学校应进一步提高对课余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切实、合理的措施,为中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提供基本条件。 2. 学校应加大体育配套设施的修建,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体育活动。 3. 安排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形成,除教会学生多种多样的基本技能和健身方法,更应该加强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为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8-79. [2] 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67-70. [3] 张平.构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科学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12-18. [4] 杨学军,陈周业.中美两国部分青年学生余暇体育的比较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3):90-99. [5] 何元春.论课余体育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4):67-68. [6] 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52-77. [7] 鲍冠文.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17-19. [8] 林超.“减负”后如何加强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6):23-24. [9] 杨斌,李洪.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新课程的实施[M].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