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沿革.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摘 要:我国古代茶文化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时而兴盛时而纤弱,时而高雅时而世俗。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幻发展,茶文化的发展之路虽曲折坎坷,但茶文化仍在各朝代的更替过程中不断地被传承,并嬗变着新的形式。 关键词:茶 茶文化 发展态势 在我国,茶的应用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唐代陆羽的《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然而茶的发现和应用不能等同于茶文化的产生。“茶文化”的历史始于被人们饮用之后超出其自然效应的范围,逐渐演变出一种社会功用,并升华成一种精神文化享受之后,正式萌芽于两晋南北朝时期。 1、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的萌芽 茶开始发挥其社会功用并以一种文化的面貌出现,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然而,论其缘起,可追溯至汉代。 秦汉以前处于发现和利用茶的阶段。秦汉时期,茶作为风靡大江南北的重要商品而被广泛传播和饮用。汉代茶叶贸易的兴盛将茶饮推向千家万户,而将茶提升为一种社会功用并以文化的角色出现,主要是汉代文人的功劳。 饮茶自古为文人所好,汉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盛世,国力强盛,各民族文化大融合使得儒学、经学等各流派思想文化展现空前繁荣,各阶层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赋家与词人不断涌现。然而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大一统的皇权专制制度之下,茶开始与儒家思想有了关联,并成为文人追求“平等、仁爱”的精神知音。随着文人饮茶之风的兴起,饮茶亦因文人的气质而逐渐变得更富有文化韵味,这也便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的萌芽做好了铺垫。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腐败,社会风气奢糜。儒家提倡“俭”、“廉”以正身养性,而茶本身的清苦、质朴、自然的特质刚好与“俭”、“廉”的品德相一致,因此,有思想的政治家提出了“以茶养廉”以对抗奢糜之风。此时,饮茶已逐渐向一种提升人情操和精神境界的文化演变。以茶倡廉的做法开始受廉洁之士的喜爱。东晋陆纳以茶待客、桓温以茶代酒,是朝廷官员以茶养廉的典型代表;南朝齐武帝遗诏以茶祭祀并要求“天下贵贱,咸等此制”的故事,正是帝王以茶表示简朴的例子。自此,“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一直是我们发扬廉洁、简朴精神的优良作风。 此外,南北朝时期,文化兴盛,茶业兴起,儒家、佛家、道家、清谈家与玄学家之间的思想交融碰撞频繁,然而各家皆少不了茶。随着玄学和道教的兴起,茶甚至已作为一种社会功用被广泛引入宗教领域。南朝刘敬叔的《异苑》中曾提到剡县陈务妻子以茶祭鬼魂的故事;陶弘景的《杂录》中的“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写的便是关于神仙饮茶以修养的故事。随着茶与文化思想领域的关系日渐密切,茶文化亦随之初现端倪。 2、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呈现空前盛世,经济文化无比繁荣,国泰民安。我国茶业大兴,饮茶习俗传遍大江南北,举国皆饮。这为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唐代大兴佛教,禅宗主张静心、苦修和顿悟,茶之清苦于佛家坐禅悟道时产生的“止睡和静气凝神”等积极作用使得僧人饮茶成风。茶与禅宗精神联系日趋紧密,禅茶文化兴起。唐代李咸用的《谢僧寄茶》中以“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眼”描述了“以茶止睡”的功效;唐代封演的《封氏见闻记》卷六有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向仿效,遂成风俗。”由此可见,唐玄宗时茶已被佛家用于传教,且茶与禅之间关系密切。 唐代“茶圣”陆羽亦出生佛门,他将饮茶视为一种艺术行为与过程,创造了茶艺,并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和茶文化专注《茶经》。《茶经》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将“儒、释、道”三教思想渗透于茶事的制作过程之中,融物质与精神为一体,以内容与形式结合的手法诠释着茶文化的真谛。陆羽好友、著名茶人、诗僧皎然不仅以“九月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传递了自己对茶的情感,并道出了茶人超脱的精神品格以及茶与禅境之间的相通。此诗也是对陆羽《茶经》思想的诠释。 陆羽在《茶经》将茶事提升至精神层面,对茶人的品格和情操进行了定位,并提出将饮茶作为提升人精神品德和个人修养的手段,这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如图1)。 图1《陆羽煮茗图》 此外,每一阶段茶文化的发展皆离不开文人的推动作用,唐代亦不例外。 唐代科举制度严格,诗风鼎盛,一来饮茶可以止睡凝神,二来以茶代酒可提神助兴、醒文思、促灵感。文人雅士的好茶,自然而然加深了茶与自然山水、文学艺术之间的联系,也便促进了茶的艺术和文化性质。唐《凤翔退耕传》中关于会试奉茶以提神的记载:“元和时,馆客汤饮待学士者,煎麒麟草。” (据史料记载,诗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