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docx
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探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帮助学生了解气候形成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气候形成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能够理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从地理角度解释特定地区的气候特征。
2.教学难点
-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复杂影响,包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学生在区分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对气候影响时容易混淆,需通过实例和图表辅助理解。
-学生在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时,难以把握气候类型划分的依据和标准,需要教师引导进行归纳总结。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地球仪、世界气候分布图
-课程平台: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电子教材平台
-信息化资源:气候数据查询系统、在线气候地图
-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资料、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世界各地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发学生对气候形成的好奇心。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关于之前学习的气候概念和地球运动的初步认识,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理解。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包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介绍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通过实例分析,如赤道地区、两极地区、山脉对气候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气候的形成原因。
-举例说明:
-利用PPT展示不同纬度、不同地形地势下的气候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气候变化的差异。
-以实际案例,如亚马逊雨林和撒哈拉沙漠的对比,说明气候类型划分的依据和标准。
-互动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
-设计模拟实验,如模拟地形地势对风向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发放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鼓励学生相互检查,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师指导: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巡视,及时纠正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针对学生的难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4.总结反馈(约5分钟)
-学生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强调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反馈环节: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5.布置作业(约5分钟)
-布置与气候类型相关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区的特点和人文环境。
-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影响气候因素的掌握情况。
知识点梳理
1.气候的基本概念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主要能量来源。
-纬度位置: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海陆分布: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变化差异影响气候。
-地形地势:山脉对风向和降水有显著影响。
3.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太阳辐射的强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全球气候分布有重要影响。
4.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形成与纬度有关。
-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和陆地的热容量不同,影响气温变化。
-海洋气候温和,大陆性气候温差大。
6.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山脉影响风向和降水。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高海拔地区气温低。
7.气候类型的划分
-根据气温和降水特征,将气候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8.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影响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居住环境等。
-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助于合理规划和发展。
9.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挑战。
10.我国气候特征
-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地域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