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牙体生理功能》课件.ppt

发布:2025-04-04约1.93万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咀嚼肌的作用咬肌最强大的咀嚼肌,从颧弓延伸至下颌角,主要功能是闭口和产生咬合力颞肌扇形肌肉,从颞窝延伸至下颌冠状突,主要功能是闭口和回缩下颌翼内肌从蝶骨翼突延伸至下颌角内侧,与咬肌形成肌肉吊床,参与闭口和侧方运动翼外肌上头附于关节盘,下头拉动髁突,负责前伸和侧方运动的协调咀嚼肌是一组协同工作的肌肉,负责产生咀嚼力和控制下颌的精确运动。这些肌肉在神经系统的精密控制下,能根据食物性质和咀嚼阶段调整收缩力度和模式,确保咀嚼效率和保护口颌系统。咀嚼肌的过度使用或不协调收缩可能导致肌肉疲劳、疼痛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等问题。第六章:唾液的生理功能润滑作用便于食物成团和吞咽防护作用物理冲洗和抗菌成分2缓冲作用维持口腔pH平衡消化作用淀粉初步消化矿化作用促进牙釉质再矿化唾液是口腔健康的重要守护者,每日分泌量约0.5-1.5升。唾液不仅是简单的水溶液,而是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的复杂生物液体。它通过物理冲洗、化学缓冲、抗菌作用和矿化调节等多种机制,维持口腔环境的平衡,保护牙体和口腔黏膜。唾液功能障碍,如分泌减少(口干症)会导致多种口腔问题,包括龋病风险增加、口腔黏膜不适、咀嚼和吞咽困难等。理解唾液的生理功能对于口腔健康评估、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唾液的组成水分有机物质无机盐唾液由99.5%的水分和0.5%的溶质组成。水分是唾液的主要成分,为其他活性物质提供溶解和运输环境,同时参与口腔润滑和清洁。无机成分主要包括钠、钾、钙、磷、氯、碳酸氢根等离子,参与酸碱平衡调节和矿化过程。唾液的有机成分包括蛋白质、糖蛋白、酶类和免疫球蛋白等。主要酶类有淀粉酶、脂肪酶、过氧化物酶等;蛋白质包括富含脯氨酸的蛋白、组蛋白和粘蛋白;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分泌型IgA、溶菌酶、乳铁蛋白等。这些有机成分使唾液具有消化、抗菌和修复等多种功能。唾液的分泌腮腺最大的唾液腺,位于耳下,通过腮腺导管开口于上第二磨牙颊侧。主要分泌浆液性唾液,含丰富的淀粉酶。占唾液总量的25%,主要在进食时分泌活跃。颌下腺位于下颌骨角内侧,通过导管开口于舌系带两侧。分泌混合性唾液,但以浆液性为主。在静息状态下也持续分泌,占唾液总量的70%。舌下腺最小的主要唾液腺,位于口底舌侧。分泌黏液性唾液,含丰富的黏蛋白,起重要润滑作用。占唾液总量的5%,具有多个小导管开口。唾液分泌受神经系统严格调控,涉及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协同作用。副交感神经(来自面神经和舌咽神经)刺激会增加唾液量,而交感神经刺激则增加唾液中蛋白质含量。唾液分泌还受条件反射影响,如食物气味或思考食物都可诱发分泌。唾液的缓冲作用时间(分钟)牙菌斑pH值唾液刺激pH值唾液的缓冲作用是口腔健康的重要保障,帮助维持口腔pH值在安全范围内。正常唾液pH值约为6.7-7.3,略呈碱性。唾液的主要缓冲系统包括碳酸/碳酸氢盐系统、磷酸盐系统和蛋白质系统。其中碳酸氢盐是最重要的缓冲组分,能有效中和酸性物质。当口腔pH降低(如进食含糖食物后)时,唾液缓冲系统会迅速发挥作用,中和酸性物质,将pH值恢复至安全水平。这种缓冲能力对预防龋病尤为重要,因为当pH低于5.5时,牙釉质开始脱矿。唾液分泌量增加也能增强缓冲能力,这是咀嚼无糖口香糖可预防龋病的机制之一。唾液的消化作用淀粉摄入食物中的淀粉(多糖)进入口腔,与唾液混合。淀粉是由多个葡萄糖单位通过α-1,4和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多糖。酶促水解唾液淀粉酶(α-淀粉酶)与淀粉结合,专一性水解α-1,4糖苷键。作用最适pH为6.8,温度为37°C,需要氯离子作为活化剂。产物形成淀粉被水解为麦芽糖(二糖)、麦芽三糖和α-极限糊精等小分子碳水化合物。这些产物具有甜味,增强食物风味感知。唾液的消化作用主要通过唾液淀粉酶(又称唾液素或α-淀粉酶)实现,这是口腔中最重要的消化酶。唾液淀粉酶约占唾液蛋白质总量的30%,主要由腮腺分泌。它能在口腔中开始淀粉的消化过程,是整个消化系统中最早接触食物的消化酶。虽然食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短(约30秒),但唾液淀粉酶活性较强,且可随食物进入胃部,在胃酸使其失活前继续作用(约30分钟)。研究表明,大约30%的淀粉消化发生在胃部,这主要归功于唾液淀粉酶的持续作用。唾液的抗菌作用溶菌酶溶菌酶能水解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连接,导致细胞壁破裂和细菌死亡。对革兰氏阳性菌特别有效,是唾液中最重要的非特异性抗菌蛋白之一。乳铁蛋白乳铁蛋白通过结合环境中的自由铁离子,使细菌无法获取生长所需的铁元素,从而抑制细菌生长。同时,乳铁蛋白还可直接与细菌细胞壁结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