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散文生命意识及色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沈从文散文生命意识及色彩新时期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沈从文作为“大家”的文学品格逐渐被文艺界承认,他在小说方面所取得的卓尔不群的成就,成为评论界瞩目的焦点。同时,他的散文与其小说一样,是他精心营构的艺术世界,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
(一)生命与颜色
沈从文是一个对生活与生命作过长期慎重思考与探索的作家。他这种对生命执着的“凝眸”,源于湘西奇特的自然景观及其在曲折的人生经历中的深刻体悟。沈从文曲折的人生经历是其拷问生命的根本原因。他出生于军人世家,从小就目睹人世间的残酷杀戮;尤其是入伍后,亲眼目击了军阀混战时的草菅人命,朋友的突然死亡更使他体悟到了人类生命的短暂与倏忽;“五四”余波漾及湘西时,沈从文来到北京,窄而霉斋里发霉的生活,四周人情的冷漠,卖文求生的艰辛,这一切使得沈从文一步一步走向生命思索的深处,探究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因此,在沈从文的眼中,生命是“只前进,不后退,能迈进,难静止”的一种力量,在不断向世界进行自我证明与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显示出一种飞旋而高扬的尊严,生命作为至善至美的一种人的本性和一种人生意义的抽象,他的美是纯粹的彻底,若我们仔细地聆听,一定会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受到一种对生命永恒的深情呼唤,而且是通过描绘自然色来呼唤。
浸有情感的色彩才有生命力,就像叶芝在他著名的《诗歌的象征主义》中所说一样,“全部声音,全部颜色,全部形式,或者是因为它们固有的力量,或者是由于源远流长的联想,会唤起一些难以用语言说明然而却又很精确的感情。”,“一种感情在找到它的表现形式――颜色、声音、形状或某种兼而有之之物之前,是并不存在的,或者说它是不可感知的,也是没有生气的。”一种颜色如若没有赋之于情感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沈从文独特的艺术禀赋就表现在他极善于把自己的生命情思、生命感觉和生命思考外化为具有独特情感意味的可感可知的五颜六色之画面。于是,在构思作品时,他总是要根据其内容需要去精心选择调配各种自然界的肤色。色彩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沈从文的生命、生活;他的文学事业的源泉乃至他整个精神世界的意象都源于色彩,色彩也是他散文的灵魂;色彩是沈从文的人格体现;是沈从文人生态度的旨趣。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都有各种各样的总色调,一个优秀的散文作家总会将其加以认真地观察、比较、鉴别,赋之于文学创作之中。自然色彩是五彩缤纷的,情感色彩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沈从文的散文作品中,就很自然地流露出“色彩”这个艺术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翠绿,是沈从文对生命的礼赞与信仰;饱含浓郁的灰与黑,是沈从文对人生参与社会的忧患与控诉。
(二)灰黑――忧患生命
人具有社会性而对于沈从文个人来说,他所生活的社会又是黑暗与残酷的,因此沈从文对生命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人生,即历史与现实矛盾冲突中的人生,尤其是人的生活形态,人际关系,以及与大自然的和谐对应的人的社会,这是他散文创作的主色调,也是他对“命”形态的诠释。这也是他逃脱不掉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忧患意识――的影响所导致的结果,尤其是在他土生土长的封闭落后的湘西,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识就更加强烈了。
美丽人性的失落和灰暗残酷的现实使得沈从文企图把这种忧患付诸实践.这无外乎他内心深处那股不由自主的参与社会的意识之流和寄希望于人性复兴的那种重造理想。一方面,他秉其那种一贯喜欢提问的脾性,表达出自己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看法,因而,被一次一次地卷入文坛论争;另一方面,沈从文又全力赋以理想重造,认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关键在“人的重造”、民族精神的重造”。他渴望对人的精神文化重整,实现自己对民族精神更新的理想,“不管它是咸昧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世,我要沉到底为止.这才像是生活,生命。”真诚希望通过文学输入一种健康雄强的人生观。因此,现实的黑色与灰暗使他限入沉思,这种对生命的沉思被沈从文淋漓尽致地复制到他所创造的散文世界中。在灰色的天空下,他思考生命、探究生命;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他忧患生命、控诉生命。他的这种人生忧患意识就自然而然的涌了出来。
黑色与灰色已不再是自然界中具体的颜色,而是沈从文作品中一种具象征意味的意象,甚或是沈从文心理活动的外化。
黑色象征神秘,象征着社会现实的落后,统治势力的腐败,甚或是生命灭亡的寄托.从而,这一道黑色的灵光总是时而不时地浮现在沈从文的脑际,在《绿魇》一文中被绿所困惑时,他就去搜寻生命的另外形式,如“头上一片光明的蔚蓝,若无助于解脱时,试从黑暗处搜寻,或者还会有些不同的景象.”即在黑暗中搜寻生命的不同图景。于是沈从文的笔自然地转道进入第二部分“黑”中,他来到了强烈阳光中,看到“长平大院里正晒了一堆堆黑色的高梁”,发现了“这个张村大宅院的静境”,或许这就是一种发人沉思伪图景。之后当他来到二奶奶的房子时,却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