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摘要: 语文老师要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通过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练习,使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规范合作,让学生的思想充分交流,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生命活力 追问 练习 合作
叶澜教授倡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那么,初中语文课堂也应该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理由有二:其一,初中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无一处不迸发出他们的生命活力;其二,语文是最贴近生活的学科,来自于生活,反映着生活,服务于生活,与生活的点点滴滴息息相关,应该能够更具有生命活力。这几年,初中语文教师正在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学会学习、生本教育等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课堂,力求在课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然而几年实践下来,还是有一些语文课虽然热闹,却没有生命的张力;虽然华丽,却缺少语文味。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让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追问,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最优方式。
追问就是启发学生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中,先学后教的方式被大力推崇,我们这些基层的语文老师正尝试着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他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并且预设了几个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学生们不仅认真读了课文,更积极地利用手中的各种参考书,寻找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讨论问题的时候,学生踊跃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完整、深刻。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而不是如题目一样的“这就是济南的冬天”?学生积极举手,其中一个学生回答,“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济南的总的感受”。老师听完后,赞许地点头,表扬了这个学生回答得很好,并把答案又复述了一遍,继续下面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现成的答案,不是学生思维的结果。那么学生的先学,仅仅是从参考书上寻找答案吗?回答问题的这个同学懂了吗?其他同学理解了吗?这样的踊跃、热闹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吗?
这样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课文,能够很好地用好手中的相关资料,甚至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所需要的答案,这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如果老师适时地追问,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向纵深思考。比如老师就这个问题追问: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能否用语文的知识来加以分析?学生就会思考:“济南的冬天”中心词是“冬天”,“冬天的济南”中心词是“济南”,题目告诉我们,老舍写的是济南冬天的景,结尾抒发的是对济南的热爱,首尾互相照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追问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能够把“学”与“思”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在“学”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练习,是学生全体参与的根本保证。
“以生为本”的观念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已经深入人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不再是主观地传授知识,而是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处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中。
但我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后对学生说:“会的同学请举手。”然后会的同学把手高举起来,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那些不会的同学所做的只是听别人说,也许听懂了,可不是自己的理解,很快就忘了;也许就根本没听懂,长此以往,就不想听了。我有时很无奈,因为自己的教室里总有那么几位“看客”、“听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应在课堂中用好草稿本。在他的课堂中,草稿本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每到上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前一天所学的知识出一些题目,全体学生都把题目抄到草稿本上,教师并不喊任何人站起来答题或上黑板做题,草稿本代替了黑板,每一个学生都要工作,就像他被叫到黑板前做题一样,教师专注地观察着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情况。这样,教师就以简便的形式获得了关于学生知识情况的信息,同时每个学生都做到了完全独立地工作。又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他常常要求“不会的请举手”,然后一起帮助,直到把这个同学教明白为止。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设计一些有效的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示例的方式,“我觉得哪个字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写出自己的理解,之后再一起讨论,这样课堂上就没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