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及生活质量改善路径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及生活质量改善路径探究 摘要: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渐扩大,已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的具体数据的分析,探索居民收入差距变化与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关系,并提出改善生活质量的政策路径
关键词:收入差异;客观生活质量;改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03
一、引言
中国的GDP2010年超过日本的名义GDP为479.223万亿日元(按1$=114日圆,相当于54742亿业国韩国的五分之一(人均23,749美元),更让人担忧的是贫富分化仍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收入差距总体趋势上不断扩大,这一论断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同(李实、赵人伟,1999)。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准得到了较大改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满足,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步入小康社会。按理说,人民会感到生活水准水准越好,越来越幸福。那么我国人们感到生活质量的发展状况如何,与收入差距变化的关系如何是尤为重要的。本文探究了两者之间变化的规律性,进一步解释了两者关系的逻辑性,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世界瞩目的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经历了重要的转型期,从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化推动了效率优先原则,使一些经济基础好、政策优势明显的地区迅速发展起来。而使社会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东中西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各种矛盾突显出来。本文主要从改革开放以后30年间的政策变化对于我国居民收入变动情况进行探索。用来描述收入差距变动情况常见的有基尼系数、城乡可支配收入比、泰尔系数等指标,本文将运用以上指标测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间、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现状
如表1 所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整体趋势是上升的,78年的0.357,上升到2011的0.477。但整体上观察有明显的起伏,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世界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0.4的红线。因此,收入的公平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非常复杂,收入分配制度(赵仁伟 1997)、经济发展(蔡?P 2000)、政府调控干预(王小鲁 2005)、教育(陈宗胜 2002)、职业和所有制 (陈宗胜 2002)、资源察赋(侯风云 2005)、甚至居民的健康(黄潇 2012),都是重要的约束因素
三、 居民收入差距与客观生活质量的关系分析
收入是否会影响人们的客观生活质量?传统经济学家认为,财富如收入和资产对幸福或生活满意度有直接的影响,因为高收入能为个体提供更有利的机遇和选择,因此增加财富就能增加幸福
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2006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另有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十年中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
生活质量问题,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收入是影响生活质量的最关键的核心因素已被多数学者接受,那么收入差距的变化与客观生活质量的变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稳定的关系?
1.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采取一种数学降维的方法,找出几个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众多的变量,使这些综合变量能尽可能地代表原来变量的信息量,而且彼此之间互不相关。这种将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互相无关的综合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就叫做主成分分析或主分量分析
2.评价指标与数据
本文基于1990-2011 年的实际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2 年) , 利用SPSS 进行数据处理与检验,评价过程如表2,并构建了1990年-2011年的客观生活质量的变化程度的综合排序如表2所示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将我国近20年的生活水准状况分为三级,1990年-1993年为一档,即综合因子得分F (2)分析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每个估计的回归系数都是高度统计显著的,因为计算出来的p值都小于0.005。即每个系数显著不为零,对生活水准有影响概率为95%。并且F值的p值也非常小,VIF值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