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五章通货膨胀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通货膨胀 第一节 货币的概念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形态 货币的分类和数量 货币的职能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货币并非代表一般意义上的财富,而是一种特殊的财富。货币是可以方便地用来进行交易的资产。换句话说,货币是指那些流动性高的人们普遍愿意接受的资产。 一般而言,货币有三种基本职能: 计价单位 交易媒介 价值贮存 货币的形态 实物货币 :如我国唐代的农民曾用谷物直接作为地租支付给地主,还用布匹作为税款交纳给政府。 金属货币:如由于一些贵金属,如金银等具有质地均匀、不易损耗、易分割、便于携带等相对优势,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因而它们逐渐成为实物货币的主体。 可与金银兑换的票证(纸币) :人们可以随时将手里的纸币按照政府事先承诺的标准兑换成金银 。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纸币是发行于我国北宋时期的“交子”。 货币的分类和数量 现金是最显而易见的可用于交易的货币。现金包括人们手中持有的纸币和硬币。很多日常交易活动都是通过现金来进行的。 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s)也是常用的交易支付手段。活期存款是指那种可开列支票,可随时提取的存款。 储蓄存款(Savings Deposits)或定期存款(Time Deposits)里的资金,可以较为方便地转为活期存款,也归为货币的行列。 按照对货币资产流动性的要求,我们分别有C、M1、M2等的测算方法。C(现金)是最具备流动性的资产,它作为货币当然是没有争议的。如果我们略为放松对流动性的要求,就有M1的概念,即狭义货币。如果进一步放松,则货币资产的范围扩大到M2,即广义货币。 表5.1(a)和(b)分别列出了我国和美国的货币数量分类的统计口径。从表中可以看出,一般来讲,流通中的现金流动性最强,其次是活期存款,储蓄存款的流动性又次于活期存款,而定期存款等其他存款形式又次于储蓄存款。 表5.1(a) 中国货币数量测算口径分类 表5.1(b) 美国货币数量测算口径分类 货币的构成 尽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对货币资产的范围有不同的测算方法,但从最基本方面看,货币只由二部分构成:现金和存款。 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存款在货币中占有绝大比重,现金只是起着辅助作用,这正是现代经济的一大特色。 第二节 货币数量论 数量方程式 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 古典两分法 货币政策与铸币税 数量方程式 货币数量与交易额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数量方程式(Quantity equation)反映出来: 货币数量×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价格×交易数量 或者: M×V = P×T (5.1) 方程式的右边反映了交易的情况。T代表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所有产品和服务交易的数量,P代表每次交易的平均价格。 方程的左边反映了用于交易的货币的情况。M代表一个经济的货币数量,V代表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Transactions velocity of money),用来衡量单位货币在一段时期内换手的次数。 我们将经济中的交易区分为所有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和最终产品和服务即当期产出的交易,同时着重考虑后者,则我们可以得到数量方程式的另一种形式:MV=PY (5.2) 式中的Y代表当期产出的数量, P是当期产出的平均价格水平而不再是所有交易的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V是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Income velocity of money),代表1年中每一元钱用来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平均次数。 将(5.2)式略作变换,可得: 式中M/P表示一个经济实际货币(Real money)的数量。 我们用(M/P)d表示人们对经济中实际货币数量的需求,假定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只是为了满足交易的需要,那么货币需求函数可表达为: 也就是说人们愿意持有的实际货币数量是实际收入的一个比例。 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经济中实际货币的数量必须等于人们愿意持有的实际货币数量,也就是货币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 (5.3)式和(5.5)式实际上是等价的。 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 用古典的货币数量论来解释通货膨胀这一现象,我们将(5.2)式写成变化率的形式: 第一项是货币数量的变化率ΔM/M,这完全由中央银行来决定。 第二项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ΔV/V,我们已经解释过,这是由社会的制度和技术因素所决定。 第三项是价格变化的百分比ΔP/P,也就是通货膨胀率,这正是我们所关心的变量。 第四项是产出的增长率ΔY/Y,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该项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技术进步速度和投入要素的增长速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