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与控制》-毕业论文(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摘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设规模正日益增大,如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能使工程能长久的安全使用下去,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筑工程质量形成于施工项目,是关系到建筑企业形象的窗口。我国目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质量管理在建筑项目各个阶段的应用,如何实现建筑项目管理的监控,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建设工程质量不仅要重视某个“点”或“几个点”的管理,更要注意“面”的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工程质量不仅是静态管理与控制,更重要的是动态管理与控制。工程质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管理经验,在工程建设的每个阶段把好质量关,从制度上、组织上、人员上加强管理,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消除工程质量隐患。建筑施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因此,要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就必须提高管理、施工及操作人员自身素质、加强原材料和施工方法的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把施工工序的质量关。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与控制是工程项目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没有质量就没有投资效益、工程进度、社会效益。要扭转目前工程项目质量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就要加强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质量是建设工程的生命,也是永恒的主题。论文主要基于建设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简要分析了我国当前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做好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些方法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施工质量 管理措施 质量管理 重要性 具体措施
一、总 论
1.1桩基础质量事故分析及防治措施
1.1. 1桩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1.处理前应具备的条件 1)事故性质和范围清楚;2)目的要明确,应有预定处理方案;3)参加的人意见基本一致,并确定处理方案;4)设计人员认可签字。
2.事故处理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1)对事故处理方案要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期短,方法可靠。2)对未施工部分应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3.事故应及时处理,防止留下隐患 1)桩成孔后,应检查桩孔嵌入持力层深度、岩石强度、沉渣厚度、桩孔垂直度等数据,数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设计要求,就应及时分析解决,建设单位代表签字认可后,方能灌注砼、移动钻机,防止以后提出复查等要求而产生不必要的浪费。2)基桩开挖前,必须全面检查成桩记录和桩的测试资料,发现质量上有争议,必须提出意见;然后方能挖土,防止基桩开挖后再来处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应考虑事故处理对已完工程质量和后续工程方式的影响。 5.选用最佳处理方案。桩基事故处理方法较多,但对方案要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施工方便的方案。1.1. 2桩基事故的常用处理方法 常用方法有接桩、补桩、补强、扩大承台(粱)、改变施工方法、修改设计方案等。下面结合事故发生的原因分别介绍几种方法的应用情况。1.1.2. 1接桩法 成桩后,桩顶标高不足,常采用接桩法处理,方法有以下两种:1.开挖接桩。挖出桩头,凿去混凝土浮浆及松散层,并凿出钢筋,整理与冲洗干净后用钢筋接长,再浇混凝土至设计标高。2.嵌入式接桩。当成桩中出现混凝土停浇事故后,清除已浇混凝土有困难时,可采用此法。1.1.2. 2补桩法 桩基承台(梁)施工前补桩,如钻孔桩距过大,不能承受上部荷载时,可在桩与桩之间补桩。1.1.2. 3钻孔补强法 当基础混凝土出现严重蜂窝、离析、松散、强度不够及桩长不足、桩底沉渣过厚等,常用高压注浆法来处理,但此法一般不宜采用。高压注浆补强:1)桩身混凝土局部有离析、蜂窝时,可用钻机钻到质量缺陷桩径处,清洗后高压注浆;2)桩长不足时,采用钻机钻至设计持力层标高;对桩长不足部分注浆加固。1.1.2. 4扩大承台粱法 1.桩位偏差过大,原设计的承台(粱)断面宽满足不了规范要求,此时采用扩大承台(粱)来处理。 2.考虑桩上共同作用,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可用扩大承台(粱)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分组上部结构荷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扩大承台(粱)断面宽度的同时,适当加大承台(粱)的配筋。1.1.2. 5改变施工方法 桩基事故有些是因为施工顺序错误或方式工艺不当所造成,处理时,一方面对事故桩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要改变错误的施工方法,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改变成桩施工顺序。如桩布置太密不便施工时,可采用间隔成桩法。 2.改变成桩方法。如成孔桩出现较大的地下水时,采用套管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