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 摘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化工设计竞赛、学术会议论文集等为平台或内容,开展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本科生科研兴趣与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个性发展及个人素质等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能力培养;科研训练;化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84-03
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可以指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并发展个性、承认差异并发挥自我、注重学生潜能发挥、促进学生个性完美、素质全面提高的创造性教育。[1,2]实施个性化教育,就是在现有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基础上,针对学校实际、90后大学生需求个性发展的特点而开展,目标是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种最好的教育。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Neil L.Rudenstine)在北京大学校庆100周年讲坛上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造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3]
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在安徽省宣城市建设宣城校区。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宣城校区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12000名。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和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师资、专业、学科和平台资源,宣城校区化工与食品加工系开设了化工与制药类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相关专业,目前化工与制药类中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含高分子化工和精细化工两个专业方向)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225人、硕士研究生12人左右。在现有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宣城校区实际、当代大学生需求个性发展的特点,在宣城校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展个性化教育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理由有:1)目前安徽省宣城市仅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1所本科院校的校区,校区内大学生与其他高校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明显少于合肥校区的学生,学习借鉴的对象少;[4]同时,本校区学生最高年级为大学四年级,校园文化传承有限。针对这一现状,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开展个性化教育是有效的途径之一。2)针对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数量少等特点,本专业本科生可以参与部分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既可以提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尽早发现具有一定学术潜能的“苗子”,也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科研项目的规划之中。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教育背景与经历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及待提高的方面各异,并且,本专业本科生在课堂教育之外所接受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多益善,为了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创造性的高素质本科生,个性化教育是一个有益且可行的实施途径。[5]
2014年上半年,宣城校区化工与食品加工系在2012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试行了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分为”英文专著的阅读与理解、英文文献的阅读与分析、科研训练、物理化学解题技巧与方法创新”四个单元,师生双向选择、分组进行,学期初学生自学,每隔3-4周左右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内容并交流讨论,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学期末进行集中汇报考核并提交文献综述报告、研究总结报告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试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普遍反映英文文献阅读水平、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得到了明显的锻炼与提高,对本专业的学科前沿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部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该学期的个性化教育试行结束之后,主动要求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进行研究。随着本专业本科生年级的增加,有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学生人数增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对这些本科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以进行能力培养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显示出了其紧迫性与必要性
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平台,进行师生双向选择与科研训练研究
在学校每年一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通知公布之后,有超过一半人数的本专业大二年级本科生及部分大一、大三年级本科生积极要求报名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即有接受科研训练方面的个性化教育需求。由于项目总数的限制,其中必然有一部分报名的本科生将无法进入该年度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项目组名单中,同时,在前期确定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学生人选过程中也发现,极个别学生不是真正的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感兴趣,而是周边的同学都报名参加了,所以自己也随波逐流。在保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参与个性化教育所占总人数比例及个性化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为平台,可开展如何根据教师、学生双方的意愿进行师生双向选择的研究。为此,根据宣城校区下达的项目指标数,组织本系具备指导资格和条件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