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专题7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doc
PAGE
模块二专题七第22讲宏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届山西太原二模,31)1984年中心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心1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赐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
A.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渐渐深化
C.农业经济进展障碍得以消退
D.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1993年中心1号文件与1984年中心1号文件相关内容的对比可知有以下两点变化,第一,土地承包期的延长,其次,“赐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渐渐深化,故选B项;通过题干可知,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在时间上有所延长,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没有发生质变,排解A项;题干没有述及阻碍农村经济进展的障碍问题,排解C项;题干述及的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没有提及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排解D项。
2.(2019届广西南宁一模,31)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
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B.是中心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
C.与国家政策调整亲热相关
D.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
解析:选C“文革”期间实行“左”倾指导的经济政策导致全国集市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后随着政治、经济、思想、组织路线拨乱反正,集市数量不断增多,故选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开头,80年月属于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排解A项;该阶段大部分时期,中国照旧实行高度集中的打算经济体制,只在1978年后才开头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排解B项;“文革”期间及两年徘徊期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排解D项。
3.(2020届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4)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
年份
铁路
大路
水运
航空
1978
81491
149229
23042
230.91
1988
122645
650473
35032
1442
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淌
B.科技进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
D.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进展
解析:选A从材料中1978~1988的时间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后推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促进了人口的流淌,故选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客运量的变化,交通方式种类没有变化,排解B项;1984年开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的进展,而且这和客运量关系不大,排解C项;材料中涉及铁路、大路、水运、航空四种交通方式,并没有特别强调航空业的进展,排解D项。
4.(2020届四川资阳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34)1983年7月,宝安县政府设立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并在《深圳特区报》上刊登招股启事:“欢迎省内外国营集体单位、农村社队和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同胞)投资入股……,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保本付息,盈利分红。”这表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B.非公有制经济取得合法地位
C.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
D.经济改革在探究实践中进展
解析:选D由材料“1983”“深圳”“投资入股”可知此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正在探究由完全公有制向多重全部制形式转变的新体制,故选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于1984年,排解A项;非公有制经济取得合法地位是在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宪法,确认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提出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排解B项;材料所述大事主要侧重经济体制改革而非对外开放,排解C项。
5.(2019届山东聊城二模,31)浙江姚浜村是中国第一个实行“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进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探究。此后,土地流转逐步推广开来。材料主要说明()
A.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乐观性
B.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促进农业进展
C.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D.变革土地全部制度走共同富有之路
解析:选C农业集约化是指在肯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获得较多的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削减每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材料中的浙江姚浜村的土地流转是“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进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这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故选C项;材料的内容说明白土地流转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等方式出让经营权,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