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源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毕业设计 .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分类号 密级 公开 UDC 学号 20081013009
青 海 师 范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三河源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研究生姓名 管珍 导师姓名(职称) 曹广超 , 教授
申请学位类别 硕士 申请学位名称 理学
学科专业名称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方向名称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论文提交日期 2011 年 4 月论文答辩日期 2011 年 5 月
学位授予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 2011 年 6 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 董全民 评 阅 人 陈克龙 , 肖景义
1
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它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青海师范大学或其它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 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日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 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 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由青海师范大学 研究生部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I
三河源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中 文 摘 要
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是人类对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 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强度,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则反映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发展变 化趋势。
本文在遥感与 GIS 技术的支持下,利用三河源区1999、2006 年两期 TM 影 像,对其提取信息得到土地利用数据。文章首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然后 探讨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最后简要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 素。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变化幅度来讲,从 1999 年到 2006 年,三河源 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中减幅最大的为裸土地,共减少 12.38 km2,减小幅
度为 11.78%。 2、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及趋势看,在各土地类型的年面积变化 Rs
上,变化增幅最快的为耕地,其次为水域和城镇建设用地,变化趋势与土地利 用变化幅度相同,而减幅最快的是裸土地。在各土地类型的空间动态度 Rss 上, 耕地变化速率最快,低覆盖度草地变化速率也较快,达到 1.38%。在各土地类 型的发展趋势和状态 Ps 上,各种地类的面积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3、从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角度分析,从1999年~2006年,最大净增面积的
土地利用类型是低覆盖度草地,共增长了299.14 km2。水域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净增加达96.56 km2。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明,不变的土地类型远远大于变化的
土地类型。整个三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转化为
低覆盖度草地,以及林地和沼泽地转化为高覆盖度草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
化共同影响着土地类型的转变。其中耕地、水域和城镇建设用地与人类活动、社
会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人类的参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存在一定的隐患,近8
年的时间里,沙地、戈壁、盐碱地呈扩张趋势。对于面积缩小的土地类型,减少
最大的是裸岩石砾地,其次是沼泽地和林地,均有大幅度减少。
4、影响三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自然因子包括气候、地貌、土壤等。
II
该区域大部分都集中在降水量小于400m的区域.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近8年,土
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200mm~400mm等降水线之间,且偏向于集中在两等降水线
之间的西南侧,这个区域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同时也是农牧结合的地带,因
此变化面积最大的类型主要集中在草地与未利用地、林地、耕地之间的转换。土
地利用类型发生变更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最多的区域是人
类活动比较多的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人为因子主要包括城镇化与工业化、
政策诱导、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等因子。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
同影响的结果,其中降水和温度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