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第二讲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讲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一、区位理论;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三、优势理论;四、梯度推移理论;五、增长极理论;六、辐射理论;七、总部经济理论
区位理论 最早的区位理论属于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使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
古典区位论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古典区位理论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生产力迅速提高,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越来越大。同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局产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学者屠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9世纪末,德国工业大发展,要求人们把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布局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成为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
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中的工业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要运输的里程和货物为最低的地方,此外,韦伯还指出应将劳动费用和聚集效应考虑在内,也就是说,影响区位选择的三个因素是:运输费用、劳动费用和集聚力作用。
运输指向论 一个工厂往往不只是一个原料地与一个燃料地,他假定有N个原料、燃料地,则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原料、燃料运费及产品运费之和最小的点。
劳动指向论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成本
劳动费指数越大,通过这种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大。
劳动指向论的应用 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集聚指向论 韦伯进一步认为,由聚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也会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规模经济效益首先是由于工厂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利益增长,其次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利益的增长。
聚集经济效益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分布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这种效益是无论按何种方式将上述产业分散布局都不可能得到的。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古典区位理论 美国学者胡佛对韦伯的理论提出了修改:
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的运输,则企业的布局在交通线的起迄点最佳,因在中间设厂会增加占场费用——这就是胡佛的的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理论。
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地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这是转运点区位论,这一理论为人们在港口布局工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这时在考虑成本与运费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围绕这两个问题,产生了许多市场区位论。
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由进入理论等。
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区位经济学 区位论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市场等诸多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囊括全部内容的区位理论,廖什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在书中研究了区位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
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并不是寻求收益最大或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利润,也就是总收益和总成本之差最大。这是廖什理论的根本出发点。任何一个经济活动单位要想求生存必须追求最大利润,但如果把单个经济活动单位置于实际空间中去研究,其布局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会遇到竞争者的影响;其次会遇到消费者和供应者的影响。在分析这些因素后,他提出了区位系统平衡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在产业布局过程中,如果要考虑各种因素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