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宁波离世界文化遗产又近了一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邬向东:大运河(宁波段)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与构成体系
(2011-08-24 20:50:45)
转载
标签:
大运河(宁波段)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与构成体系 ? 中国网 时间: 2009-11-05 发表评论 在中国大运河35个联合申遗城市中,宁波与绍兴是最后加入的两个城市。自2008年11月起,宁波逐步开展以浙东运河(宁波段)为对象的第一阶段保护申遗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大运河(宁波段)保护和申遗第一阶段的三项主要任务:一是运河遗产资源调查,掌握了本区段运河遗产的基本信息。二是运河遗产点遴选,构筑起本区段运河遗产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拟定了推荐列入国保单位的遗产对象。三是保护规划编制,经省、市两级初步评审,目前已进入规划修订阶段。
在本阶段工作开展过程中,有三大命题始终贯穿其中:
一是浙东运河(宁波段)在中国大运河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二是反映浙东运河(宁波段)文化遗产的主要对象和构成体系是哪些?三是如何因地制宜,有效推进本区段运河遗产的保护与申遗工作,使之与高速发展的宁波经济社会协调一致,取得双赢。
就上述议题,我们作了如下探讨。
一、浙东运河(宁波段)在中国大运河价值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2008年10月下旬,国家文物局在征询浙东运河是否纳入大运河申遗范围的意见时明确指出:“隋唐运河已纳入大运河申遗范围,洛阳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宁波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大运河不仅是沟通中国南北的水上通道,而且还是连接世界的大通道”。这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也符合隋唐以来中国大运河历史发展的实际,对宁波来说意义更为重大深远。11月中旬,浙江省文物局在杭州召开“浙东运河保护及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会议”,要求宁波“特别关注明州港是两个遗产的重要呼应(即宁波是“大运河申遗”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双遗产申报城市)”。
上述观点实际上已经明确而简约的表达了浙东运河与港城宁波在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这与学者们的研究是一致的。比如,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在其专著《宋代江南经济史》和《宁波及其腹地》(后文见施坚雅主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二编)中的论述,代表了目前这一方面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
斯波教授认为: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有效地把陆上主要贸易线路延伸到东海岸,这不仅使生产的南方与消费的北方相联系,而且还刺激了运河经过地区的生产专业化和经济发展,最为明显的是长江下游地区。同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中国沿海的各港口、东亚以及印度洋相联系的海上贸易,也随着航海术的改善而繁荣起来。凭借经余姚、曹娥把宁波与杭州联系起来的水路及浙东运河,宁波实际上成了大运河的南端终点。而且,由于杭州湾和长江口的浅滩和潮汐影响,来自中国东南的远洋大帆船被迫在宁波卸货,转驳给能通航运河及其他内陆航道的小轮船或小帆船,再由这些小船转运到杭州、长江沿岸港口以及中国北方沿海地区。而长江下游地区的产品则运集宁波出口。公元992年(北宋淳化三年),在宁波相应地设立了海外贸易机构(市舶司),以此管理沿海贸易和控制朝鲜及日本的海上贡税。在蒸汽船出现以前的船运方面,宁波港不愧是中国(东部沿海)中部的第一个商业性海港。
陈桥驿先生这样评价斯波教授的研究成果:“斯波从占有大量的宁波历史资料开始,把这个城市历史上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等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再联系到与宁波发生经济关系的整个腹地,从而阐明宁波这个城市在历史上经济发展和城市成长的规律”。这个“规律”所表达的一个重要的空间概念,就是陈教授本人所说的:“宁绍平原上的河网,显然应该归属江南运河系统,而宁波可以视为‘南北大运河’的起点或终点”。假如把宁波看作是杭州的外港,那么宁波与杭州的关系,就犹如北京和天津的关系。
我们对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作了一个空间上的描述:“东出大洋、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港通天下”。结论是:宁波港和浙东运河,实际上为中国大运河提供了河海联运、接轨内外贸易的黄金水道与优良港埠,是中国大运河连接世界大通道的南端国门。
二、浙东运河(宁波段)文化遗产的主要内涵与基本构架
根据上述观点,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我们对大运河(宁波段)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价值作了梳理归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丝”文化与运河文化相互交融。
宁波港及浙东运河,是唐宋以来外国来使与贸易商团的主要登陆口岸和通往中原、内陆的运河航道,同时也是中国使团和商团出海的主要通道。两种文化在宁波相互交汇叠压,成为宁波城市文明的基本特征。
2.漕粮河海联运的重要转口港。
从元代开始,南方漕粮北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河海联运。“迨我皇元混平区宇,始创海运。取东南并海诸郡积粟,以实京畿。置大府三吴,外分六所。设官专职。明、越当海道要冲,舟航繁多甲他郡,而治所在明(见元代《庆元绍兴海运达鲁花赤千户所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