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及区域经济互促发展现状研究及对策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职教育及区域经济互促发展现状研究及对策探究[摘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着布局不合理、专业结构不适配、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地方政府要深入改革管理体制,建立高职院校三级共管模式,促进校企、校地合作;教育主管部门要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合理布局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结构,提高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配度;高职院校要坚持人才培养与技术(产品)研发双轮驱动,坚持高职教育与培训两翼齐飞,主动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罗明誉(1976- ),男,浙江温州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发展。(浙江 杭州 311402)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研究课题“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CG23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08-03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具有天然的联系。一方面,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另一方面,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的发展会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十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从量的增长来看,截止到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达1246所,当年毕业生人数为316万人,超过了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在校生人数为966万人,接近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①。但是,这种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快速发展是不可持续的,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建立良性的互促发展关系。以高职教育发展相对较好的浙江省为例,高职教育也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根本性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深化改革。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的布局与经济区划匹配度不高。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目前共有高职院校45所,绝大部分都是1999年以后正式建院办学的,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按照院校所在的行政区域划分,办学地点在省会杭州的高职院校共有20所,占有比例为44%;另外宁波4所、台州4所、金华4所、绍兴4所、温州3所、嘉兴2所,其他地级市丽水、湖州、衢州、舟山则各只有1所。
高职教育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区域内的高职教育资源分配,应该要与经济区划相匹配。但是,浙江省内高职院校的布局与经济区划的匹配度不高。“十二五”期间,从区域发展角度看,浙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提升发展环杭州湾(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湖州)、温台沿海(包括温州、台州)、金衢丽地区(包括金华、衢州、丽水)三大产业带的基础上,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建设。据《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这四大都市区经济总量将占全省70%左右。但是,与之不相匹配的是:环杭州湾产业带内共有高职院校32所,占有全省71%多的高职教育资源,而温台沿海产业带内只有7所,金衢丽地区产业带内则只有6所。
2.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不适配。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的角度来说,高职专业结构必须要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配,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变动相适应。从 2008~2010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看,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2008年三个产业比重为5.1︰51.8︰41.0,2009年为5.1︰51.8︰43.1,2010年为4.9︰51.6︰43.5。按照专业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适配的要求,浙江省高职院校中第二产业的相关专业应该多于第一、第三产业。但是根据浙江省2010年招生计划,省内45 所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264个,专业点数共计1010个,开设专业已经覆盖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的全部19个专业大类。这其中,从产业类别来看,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数比重最大,占了全部专业数的 61.75%,远远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专业数②。另外,在“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医药产业等11个重点产业,但与这些产业相关的专业如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生物制药技术等目前却只有少数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适配,一方面不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则会进一步加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不利于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
3.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单一。一些高职院校狭隘地把“校企合作”理解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把“工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