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社会学考察-东海大学社会学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鄭志成 博士 Office: SS?544 Tel: (04)36318 Fax: (04) E-mail: ccj@thu.edu.tw Office Hours: Wed 14:30-16:30 2009-02-17
「情緒」的社會學考察
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大學部修課程星期二14:10-17:00
心自有其道理,
而這是理性所看不透的。
Blaise Pascal
***
惟有用「心」才能辨別事物的價值,
光憑肉眼是看不到事物的精隨。
《The Little Prince》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
我們都會犯情緒性的錯誤,
但是,
沒有情緒,
我們都會成為精神病患。
?Achieving Emotional Literacy?
Claude Steiner
***
喜 恚 悅 欲 慈 妒 樂 躁 恨 怒 愁 妒 愛 恐 淒 悽 憐 懼 悲 恙 恥 嫉 哀 惶 狂 悔 怒 怛 悠 羞 恩 慍 捨 怨 怖 惡 愉 憂 悸 惕
課程旨趣
每天,從這一句問話開始一天的生活:
──「今天心情好不好?」
──「我覺得很……」
這個「……」很可能就左右了一整天的生活態度與氣氛。
「心情」是如此內在地取決於個人主觀感受,並且透過肢體表情外顯,它屬於心理/心裡的領域?然而同一個時候,我們的文明以理性的姿態調節、要求,甚至強制個體,要知進退、要識大體。於是,我們以微笑遮蓋了滿心的憤怒,以冷靜佯裝內心的激動。這麼看來,情緒實在難以赤裸裸地如其所是;情緒必須遭遇文明,必須與理智糾纏,必須與其他的情緒相逢。那麼,究竟情緒是什麼呢?
相對於心理
「情緒」是什麼?情緒是一種「心」的狀態,也就是「心情」。這是這一門課程對於探究內容最直截了當,且淺顯易解的界定。在此,中國文字的圖像結構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查詢線索,只要我們翻開中文字辭典,找出「心/忄」部首的單字,每一個字都可能成為這一門課程的探討內容。
問題是,「心情」的探究難道不是心理分析、心理學的專利,如何可能做為社會學的考察對象?回答這個問題不難,只要我們能夠以芸式唱腔娓娓道出「多希望用你的真讓我不必再心疼當他離我而去外面有太陽可是我心中在下雨我用假裝的心情假裝你打電話給我使我有晴天的心情Euthyphro》中就問道:「實際上,是否我們之所以愛某物,是因為它可愛;還是我們稱它可愛,是因為我們愛它。」前者的主張預設了情緒生成的外在條件,是客觀主義的說法,認為情緒不過是察覺、反映(不是反應!)了某物;後者則將情緒的生成回溯至人的本質性條件,是主觀主義的說法,認為某物不過是情緒自身的投影(也不是反應!)。在此,我們採取了一個社會學介入的理解策略,那就是不論是情緒做為某物的反映,還是情緒投射於某物,情緒都不能沒有「某物」。此時,「某物」成為社會介入情緒的媒介,或者說,「某物」就關聯於社會,就附著了社會性條件。即便情緒生成於心理,卻是對應到心理之外的社會之心理狀態。
相對於理性
情緒的社會學考察除了必須面對情緒自我生成的心理化約論的挑戰,還要克服將情緒對立於理性之外的二元論。就其情緒與理性而言,不論中西文化,都以不同的「文化/文明」方式,對情緒進行壓制與馴化,使得社會生活成為「表演」(performance)或「表現」(expression),如同George Santayana所說,「面具是惹人注意的表達,同時也是美妙的情感回音,忠實、謹慎而又誇張的」。
平行於人類社會的歷史過程,社會學的發展史中,也沒有鍾情於情緒的線索。自古典時期以來,經歷現代、後現代時期,社會學理論即偏愛對於理性的考察與批判,而將情緒對立於理性的另一端,不太理睬。依照J. H. Turner和J. E. Stets的說法,直到二十世紀的七零年代,社會學家才開始系統地研究情緒。也就是說,情緒社會學的發展不過三十餘年的光景。對情緒如何影響自我、如何作用於互動過程、如何連結象徵符號、如何鑲嵌於制度結構之中等議題成為社會學的探究課題。情緒在社會學理論中,也分門別派地各據論述山頭,我們可以從戲劇與文化理論、儀式理論、符號互動論、交換理論、結構理論、演化論等理論進路,理解並掌握情緒在社會過程中的不同風貌。即便如此,情緒仍被定位於理性的彼端,處於與理性的拔河賽中。也難怪Fran?ois de La Rochefoucauld會說出這樣的話語:「人常在被控制的時候自以為掌控大局,理智努力地往一個方向走,感情卻神不知鬼不覺地把理智拖往另一個方向。」
難道,不能被理解的就是情緒?難以捉摸的就是情緒?
果真如此,那麼情緒的社會學考察正是對社會學自身的一個大挑戰!
捉摸情緒
本課程並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