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 黑格尔历史地位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位代表,黑格尔不仅从其哲学立场出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而且也被看作是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这里所说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将前此以往的哲学统统包容于自身之中,而是说,黑格尔哲学将古典哲学的基本思路发挥到了极致。 黑格尔哲学标志着古典哲学的终结。 黑格尔生平著作 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亚特一个官吏家庭。 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 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此时黑格尔受康德、斯宾诺莎和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 1793—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教。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任家教。 黑格尔生平著作 1801年通过论文答辩成为耶拿大学哲学系编外讲师,《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是他发表的第一篇哲学论文。 从1802年开始与谢林一道主编《哲学评论杂志》。 到耶拿以后,黑格尔很快又放弃了以前观点,转入论证绝对知识。耶拿时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系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批评康德、费希特等人的著作。这些人的哲学被黑格尔看作主观的反思哲学、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学,因而必须把它们同以总体为基础的“真正的哲学”区别开来。 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 黑格尔生平著作 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 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 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个体意识); ④精神,即客观精神(社会意识); ⑤绝对精神(绝对意识)。 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 黑格尔生平著作 《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在在纽伦堡文科中学任校长期间,黑格尔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2、1813、1816年先后分3卷出版的《逻辑学》。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逻辑学》占有核心的地位。除了《精神现象学》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逻辑学》的展开和应用。《逻辑学》集中地体现了黑格尔把宇宙看成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的合理思想。在逻辑史上具有革命的意义。。 黑格尔生平著作 此书的重要意义和它出版后遭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照。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了正确的理解、改造并加以应用。 黑格尔青年时代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国在政治上实现统一,把德意志民族的复兴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并把立宪玫治制度视之为理想的国家制度。 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失败、欧洲封建势力的复辟,使他的政治态度发生变化,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开始赞颂现存的普鲁士王国,主张以此为基础而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黑格尔生平著作 1816~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他根据讲课提纲编辑成《哲学全书》于1817、1827、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 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 1820年根据讲课提纲编辑成《法哲学原理》。 1827年主编《科学评论年鉴》,以他为中心形成了黑格尔学派。 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 1831年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11月14日病逝于柏林。 黑格尔生平著作 黑格尔生前正式出版的哲学著作有4部: 《精神现象学》(1807年) 《逻辑学》(大逻辑)(1812-1816年) 《哲学全书》 (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1817年,1827年第二版,1830年第三版) 《法哲学原理》(1820年) 其中《哲学全书》与《法哲学原理》都是教学纲要,只有《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黑格尔生平著作 《哲学全书》中的“逻辑学”部分(小逻辑)基本上是《逻辑学》一书(大逻辑)的概要,虽然它们在形式、内容和细节等方面有许多差异。 黑格尔去世之后,他的友人和学生编辑出版了《黑格尔全集》,其中包括根据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一系列黑格尔讲演录,有《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和《哲学史讲演录》等。。 费尔巴哈生平著作 1804年7月28日出生于拜恩州(巴伐利亚)下拜恩区的首府兰茨胡特。 1823年来到海德堡大学神学系读书。后对黑格尔的哲学感兴趣,到柏林跟随黑格尔学习哲学,两年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 1828年,转学爱尔兰根大学学习了两年自然科学,博士论文通过后,1829年留校任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