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辩证关系.doc

发布:2017-05-24约4.56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摘 要:史实、史论和史观是历史的三个要素。厘清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形成史料实证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史实;史论;史观 史实、史论与史观是历史的三个要素,三个要素统一于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历史事件具有客观性和过往性,要研究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服务于现实,必须借助历史事件遗留下来的痕迹来重建史实,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升华历史认识,得出历史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史料是凭借,史实是基础,史观是指导。而史论既是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又是指导实践的认知工具,是沟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人为割裂开来,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下面笔者拟对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解读,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史实、史论与史观的区别与联系 (一)事实与史实 历史事实是指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人和事,它具有无可辩驳的客观性、丰富性和生动性。史实指的是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在某种史观的指导下重建的历史。由于历史事实具有过往性,一经发生,就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只留下一些残缺的历史碎片,保留在文献之中,或存留于历史遗迹之中。对于后来者和旁观者来说,要重建历史事实极为困难,既要在信息碎片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连接,又要通过合理的历史想象来补全历史碎片之间的缺环。作为历史的旁观者的人是独特的个体,在重建史实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因而,根据史料所重建的历史事实与历史上真切发生的事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时甚至大相径庭。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历史事实具有客观性,而史实则具有主观性;前者是唯一的且尘封在历史长河之中,而后者则具有不确定性,并随着史料的丰富和人们史学观念的变化而不断被重塑。但是,有一点无可疑义,那就是对客观性和真实性的不懈追求是史实的根本生命 (二)史实与史观 史实的重建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第一步,即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史料来重建史实。事实具有客观性和唯一性,要最大限度地复原历史,首先必须全面地收集史料,史料越全面、越丰富,历史过程的缺环就会尽可能地减少,带有主观性、情感性的历史想象存在的空间就会被压缩,重建的史实就会更大程度地接近事实。在史料的鉴别与认定时,要关注史料之间的一致性,这是事实具有唯一性的基本要求。对于相互矛盾的史料,要仔细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要采信的史料要证实,对要摒弃的史料要证伪。当然,人自身具有复杂性,对于相互矛盾的史料的甄别要特别小心谨慎,因为作为历史事件主体的人,其主观动机和行为表现有时候大相径庭,譬如说声东击西,欲擒故纵等等。另外,历史人物本身是矛盾的统一体,如华盛顿珍视民主自由,却不反对黑奴制;拿破仑崇尚自由平等,但又坚持帝制 在重建史实的过程中,要坚持“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原则。在运用史学方法来证实史料正确性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普遍规律的认识与总结,是实践证明了的正确认识。因为从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来看,离不开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动机与行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才能将纷繁芜杂的历史信息组合成一个符合历史逻辑和认知逻辑的整体,进而逼近历史真实。下面用一个例子略做说明 【例1】德国和平建议的真正意图 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其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保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持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问题:德国发出和平建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两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文献史料内容丰富,但是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较为强烈的情感色彩。比较两则材料,双方比较一致的内容是“两年半以来,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