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级GPS控制测量作业指导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D、E级GPS控制测量作业指导书
目 录
1、作业技术流程
2、技术要点
2.1准备工作
2.2技术设计
2.3网图设计
2.4选点埋石
2.5野外观测
2.6数据处理
2.7平差计算
2.8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
2.9技术报告
3.0成果整理与提交
3、范例
1、作业技术流程
D、E级GPS控制测量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航空摄影测量中一般是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控制网的精度保证是后续其它工序的基础。D、E级GPS控制测量工作时一般按下列流程进行工作:
准备工作→技术设计→网图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平差计算→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技术报告→成果整理与提交。
2、技术要点
2.1准备工作
D、E级GPS控制测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的特殊要求。收集与测区有关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需用的地形图资料、技术标准,按规范或委托单位的要求制作标石,对参加施工的仪器设备按要求进行检验或校验。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已知高等级控制点的保存情况,为技术设计做好准备。准备施工的其它后勤保障工作。
2.2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书在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的特殊要求,收集到与测区有关的资料,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后根据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和具体作业方法编写。
2.2.1技术设计书编写时一般应注意如下事项:
应切合实际,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和队伍的实际技术水平,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的技术先进性。
真实完整、准确,具有完整的技术路线和正确切实的工作方法,达到通俗易懂便于操作。
最终产品满足用户的要求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标准和行业标准及有关规定的要求。
2.2.2技术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任务的来源情况,如:何单位委托?是什么方式得来的等。
2.任务的基本情况,如:工作内容、工作量、完成时间、用户的特殊要求、目的等。
3.测区概况,如:测区的行政隶属、地理位置、人文气候、交通状况、经济趋势和对工程施工的影响等。
4.已有资料的分析,如:测区已有控制资料、地形图资料等,应认真分析各种资料的测制年代、执行的标准、达到的精度、现保存情况和可利用的程度等。
5.作业依据,如:坐标系、高程系,执行的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等。
6.控制网的应达到的技术指标等。
7.实现控制网应达到的技术指标具体执行的技术路线、步骤、方法、需达到的技术指标等。
8.为保证产品质量实行的技术、设备、人员等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9.应提交的技术资料。
10.具体的附图、附表
2.3网图设计
D、E级GPS控制网的网型设计,是保证控制网精度的基础。设计时一定要首先考虑起算点的位置和图形强度,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布设成多边形或复合路线。
D、E级GPS控制网中要求每点有1-2方向通视,整个控制网中应联测不少于3个高等级已知点,并根据需要联测一定数量的高程点。
D、E级GPS控制网最简独立闭合环或复合路线边数及相邻点之间的平均距离如下表:
级别 闭合环或复合路线边数 相邻点间平均距离 D级 ≤8条 5-10km E级 ≤10条 0.2-5km 相邻点最小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1/3-1/2;最大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2-3倍。
2.4 选点埋石
2.4.1 选点
1.选点人员应由熟悉GPS测量技术及地质技术的人员承担。选点前必须充分研究专业设计书;充分认知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等环境信息;熟悉可利用的各种设施、位置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
2. 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选定点位。同时考察卫星通视环境与电磁干扰环境,确定可用标石类型、记录点之记有关内容,实地树立标志牌、拍摄照片等。选点(埋石)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
3.点位应选择在稳定坚实的基岩、岩石、土层、建筑物顶部等能长期保存、满足观测条件的地点,并做好选点标记。点位尽可能位于地面,城区内应尽量选在楼顶上,以便于保存和通视。点位应尽量选在交通便利,方便观测的位置。
4.选点时应避开环境变化大,测量标志难以永久保存的地点,如易受水淹的河床、低地、靠近铁路、公路、已规划的易受施工影响有剧烈震动的地点。点位离开铁路的距离应不小于100m,离公路不小于50m。
5. 选点时应避开地质环境不稳定的地区,如断裂破碎带边缘、易发生洪水、滑坡、岩崩区、局部沉降区,有大量物质搬移的矿区、采石场、大量取土、地下水剧烈变化的地点。
6.选点时应远离发射功率强大的无线发射源、微波信道、高压线等,距离不小于200米,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米。并应实地了解发射源和电磁波影响状况,标注在点之记环视图上。
7.选点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