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讲(南朝山水诗).ppt

发布:2017-05-28约1.24万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南朝山水诗 北京大学中文系 杜晓勤 南朝山水田园诗的产生 先秦汉魏诗歌中的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导夫先路。 魏晋南朝庄园经济的发展,为山水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江南山川清幽秀丽之美,激发了文士新的审美欲望。 道法自然、玄观山水审美观的盛行,为其艺术触媒。 江南山川之美 激发了文士新的审美欲望 永嘉乱中,北方士人随晋室南迁。为协调南北世族利益,北方世族多居会稽一带。江南山川风貌,迥异于北方,南下士人,耳目为之一新。《世说新语·言语篇》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山水之美如此,文人秉笔,不免寄情。《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江南山水,曲折深秀,而都邑街衢,亦纡余委曲。这样的环境,亦影响到山水诗歌的风格。 山亭文会图 明·王绂 作 谢灵运诗歌选读之一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及穷海,卧痾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祈祈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题解 诗意和艺术欣赏 南朝山水诗的产生 与玄学审美观之关系 魏晋以来,玄学大盛,士人追求“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王弼《老子》第二十九章注)的人格美,故自然与人的关系更为亲近。《世说新语·言语篇》云:“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思也,觉鸟兽群鱼,自来亲人。’”山水之美既与人格之美相关,因而能否领略自然之美,乃成为衡量人格境界的一项重要标准。《世说新语·赏誉篇》即云:“孙兴公为庾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谢灵运《名山序》亦云:“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 老庄以道生万物,物乃成为达道之媒介。而万物之中,惟有未受人世污染的自然山水最能体现道的内蕴与真美。故在魏晋玄风大畅的时代,士人不仅以能否体会山水之美为人、道关系衡量标准,而且进一步把以我之自然,面对山水之自然,作为人、道关系的理想境界。 东晋以降,士人援佛入玄,自然山水亦成为体现玄学佛理的媒介。佛学的兴盛与玄佛的合流,对山水文学的产生,也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其意正如王瑶先生所云:“‘老庄’其实并没有‘告退’,而是用山水乔装的姿态又出现了。”(《玄言·山水·田园》)玄言真正从诗文中分离出来,则要到谢灵运之后。 先秦汉魏诗歌中的山水描写 《诗经》中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关雎》、《淇奥》、《节南山》等; 《楚辞》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很多,如《山鬼》、《湘君》、《湘夫人》、《渔父》等; 汉末文人诗中涉及自然景色描写的作品有《青青陵上柏》、《回风动地起》等;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最早的一首以写景为主的中国诗歌作品。 这些作品都没有把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当作主要的审美对象来描写和赞美,大多是诗歌起兴的触媒、比喻的参照物或者人物活动的环境。但是,都为南朝山水田园诗的描写艺术和表现手段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山水文学的兴起 与魏晋南朝庄园经济的发展 魏晋之际,政乱频仍,名士少有全者,士子们试图以纵情山水来逃避政治斗争,他们建造了一些私人小园林。西晋时期,巨富石崇的金谷园为其中翘楚,当时名流经常在此游玩宴饮。 东晋南朝的士族,在南方更是大量修筑园林。他们常常侵占湖泊山林,将私人园林、宅第和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据《宋书·武帝纪》记载,当时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夺,小民薪采鱼钓,皆责税值。 大诗人谢灵运家的庄园,自祖父谢玄以来,一直是“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 ”(《水经注·渐水》) 他们崇尚“朝隐”之风,经常优游其中,得山水清幽之趣。谢灵运即云:“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词,寻台、皓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