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团队总结报告剖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农、西农赴陕西杨凌联合实践小分队团队总结报告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农学102班 费书朗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附件1:
合作之社
---记中来合作社社长王中来专访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植保103班 李苗
中来合作社是杨凌最具典型性的合作社之一,地处杨凌区西南部的揉谷乡。2008年,现任社长王中来自己在此承包了三个大棚,2010年,中来合作社正式成立。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合作社由5户发展到现在的152户,凭借800多亩良田,以优良品种为主打特点,坐拥杨凌这一地区大品牌,让自己的农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东部大城市,社员的收入连年增加。
王社长一边为我们端上社里的西瓜,一边聊着让他引以为豪的合作社。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杨凌开始革陈出新,大力发展属于自己的农业模式,趁着这股政策风,王社长成立了中来合作社。中来合作社作为沟通新技术和广大农民的桥梁,将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反馈。当市场上有新品种出现时,中来合作社首先分出一小片地试种,摸清产品的生长特点,评估可能收益,如若值得大面积推广,则向社员传授种植方法和技术,普及该产品。例如2010年的“陕甜一号”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农户中普遍种植,实践证明,当年的推广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模式极大地降低了盲目引用新品种给农民们带来的风险,增加了农民自主选择的空间。
当被问及对合作社发展起最重要作用的人或机构时,王社长毫不犹豫地回答了政府。的确,近几年中央对杨凌区的优惠政策甚至让陕西的其他地方眼红,无论从资金的保障,还是技术的强大后盾,直到销售的各方渠道,基本实现了全线畅通。例如2010年的甘蓝销售危机,当全国其他省市全面陷入僵局时,唯有杨凌在政府的帮助下顺利度过危机。杨凌的农业局势影响着西北地区的农业稳定。前不久,杨凌区的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认证,这无疑又迈进了一大步。
说起合作社采用的新技术新模式,王社长略带骄傲地说道:“有一句话叫‘现代农业看杨凌’,所谓现代农业,就是用科学技术武装的农业。”随后,他亲自带领我们到田间参观,见识“现代农业”。
首先,在玉米地里,我们看到了魔芋—玉米套种模式。整个合作社的种植大致分为两个茬口:春茬和秋茬。春茬主要种植西甜瓜,秋茬则种植西红柿、黄瓜等食用蔬菜。今年,合作社又引进了“第三茬”,在播种玉米前种下魔芋,待魔芋出苗时再种玉米,形成魔芋—玉米套作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两种作物的生长周期特点,魔芋喜阴而玉米喜阳,在不同的高度上两者可对光照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上的光合利用率,这样一来,一亩地增收超过三万元。九月玉米收获后,为了避免传统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大量的秸秆又被用于另一种农田新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
秸秆生物反应堆是农田中一方长宽80厘米,深30厘米的土坑,内填秸秆,上面撒上菌种,被土夯实,灌水浇透,使其经过一冬天的发酵,来年春天在其上种植西甜瓜,不仅有提高地温的效果,而且抗重茬,减少病虫害,能为瓜类生长提供营养物质。相较普通的西甜瓜,在秸秆生物反应堆上种植的西甜瓜能够提前十天左右上市,大幅度地增加了收益。
细心的队员在大棚的入口处发现了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农事活动的日期、打药量、施肥量。王社长解释说,这就是标准化农业的一部分。以西甜瓜为例,每个大棚都有这种记录本,从播种开始,每一次施肥、打药,直到收获,都有精准的记录,所以每一个西瓜都有独一无二的二维码,记录了它的“成长史”,为消费者提供全面透明的信息,使得一旦出现食品问题都会有据可查。
除此之外,合作社尽量使用生物农药,并对用药量及用药时间有严格规定,努力实现“高效低毒”,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
以上合作社采用的新技术使得它摘去了传统农业的旧帽子,这些改变很大一部分不得不归功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来合作社与西农建立了持久而高效的合作关系。中来合作社作为教学实践基地,为西农的教学提供广阔的平台,从讲台到地里田间,知识从平面逐渐立体,学生对书本里的知识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西农为中来合作社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例如优良的品种、高效的种植模式、合理的栽培技术等。合作社的农田俨然成了西农老师的实验室,也是广大农民的课堂。西甜瓜专家张先老师经常躬身在田间地头,研究新品种,传授种植经验。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每个农忙时期,合作社都会雇短期工,月工资从1200-1600不等,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还促进了工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合作社的工资按天结算,避免了拖欠工资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说到农民的致富之道,王社长推崇一个“勤”字,他说,世界上没有穷人,只有懒惰的人。拥有着这样一件名叫“勤奋”的宝物,再凭借着自己从事旅游业的十几年经验,王社长经常在全国学习观摩,吸取他人所长,补自己之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