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热影响区的性能不易淬火钢常温力学性能 采用热模拟技术可测试热影响区金属力学性能; 热影响区力学性能分布是不均匀的; 冷却速度对性能影响较大。 力学性能的分布 冷却速度对过热区性能的影响 热影响区的性能淬火钢热影响区力学性能 热影响区力学性能分布不均(软化); 成份、温度和冷速(焊接方法与参数)对性能影响较大。 30CrMnSiA钢焊接热影响区的强度分布 热影响区的性能脆化 脆化是指材料韧性急剧下降,由韧性转变为脆性的现象。脆性材料往往在只有少量变形时即发生断裂,而且断裂过程消耗的能量比韧性材料少很多。 热影响区的脆化有:粗晶脆化,组织脆化,时效脆化和氢脆等。 热影响区的脆化现象举例 过热区的粗晶脆化 加热温度为400-600℃的部位可能出现热应变时效脆化。 碳锰钢焊接热影响区韧性分布 热影响区的脆化粗晶脆化 粗晶脆化:由于晶粒严重粗化造成的脆化。晶粒尺寸越大,晶界结构越疏松,脆化越严重。 晶粒长大受多种因数影响:其中钢种的化学成分、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影响最大。 热影响区的脆化组织脆化 组织脆化:焊接热影响区出现脆性组织而造成的脆化。 根据被焊钢种和焊接时冷却条件不同,热影响区可出现的脆性组织:片状马氏体(易淬火钢)、M-A组元(低碳低合金钢)。 热影响区的脆化组织脆化 某些低合金钢发生组织转变过程中先析出含炭量很低的铁素体,并且逐渐扩大,而使炭大部分集富到被铁素体包围的岛状残余奥氏体中。连续冷却到400-350度时,残余奥氏体的碳溶度可达0.5-0.8%,随后这些高碳奥氏体可转变成高炭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的混合物,即M-A组元 热影响区的脆化组织脆化 M-A组元中的马氏体属高碳马氏体; M-A组元边界的显微裂纹是H的储藏地; M-A组元只有在低碳低合金钢和中等冷却速度时才能产生 VTrs、与M-A组元数量的关系 M-A组元数量与t8/5的关系 热影响区的脆化时效脆化 焊接热影响区在Ac1以下的一定温度范围内,经一定时间的时效后,因出现碳、氮原子的聚集或析出碳、氮原子化合物沉淀相而发生的脆化现象。 时效脆化包括:相析出脆化和热应变时效脆化 热影响区的脆化时效脆化 某些合金固溶体组织,在焊接状态下处于非平衡状态。在时效或回火过程中,从非平衡固溶体中沿晶界析出碳化物、氮化物、金属间化合物和其它中间相。由于这些新相的析出而使热影响区脆化的现象叫相析出脆化。 当沉淀相以弥散而细小的质点分布于晶内时不增加脆性。 热影响区的脆化时效脆化 在钢材的焊接过程中,在热影响区上处于200~400℃温度范围内的区域,由于承受热应变而引起碳、氮原子向位错移动,经一定时间的聚集,在位错周围形成对位错产生钉扎作用的“柯氏”气团,从而造成该区域的脆化,即所谓的热应变时效脆化。 热影响区的脆化时效脆化 热应变时效脆化多发生在低碳钢和碳锰低合金钢的亚热影响区(蓝脆)。 在显微镜下看不出明显的组织变化。 主要是制造过程中各种加工(如下料、剪切、弯曲、气割或焊接热应力)所引起的局部塑性应变与焊接热循环的作用叠加而造成的。 焊前无应变状态比焊前有应变状态脆化弱; 有碳化物形成元素材料比无碳化物形成元素脆化弱。 焊接热影响区的性能软化 热影响区软化是指焊后其强度、硬度低于焊前母材的现象。 软化主要出现在:焊前经过调质处理的钢;具有沉淀强化的钢;弥散强化合金。 焊接热影响区的性能调质钢焊接时热影响区软化 钢经过淬火处理后,在回火过程中随回火温度提高,强度与硬度逐渐下降。 焊接条件下,如热影响区的加热温度超过了焊前回火温度,相当于提高了回火温度,强度必然比焊前低。 调质钢焊接时,热影响区温度位于A1-A3之间时会产生软化现象。 热影响区软化调质钢焊接时热影响区软化 热影响区软化热处理强化铝合金热影响区软化 过时效引起铝合金热影响区软化 铝合金时效过程如下: SS(过饱和固溶体)?G.P(Cu.Mg原子偏聚) ? S`(共格CuMgAl2) ? S(非共格CuMgAl2 ) 改善热影响区性能的途径 采用高韧性母材 焊后热处理 合理制订焊接工艺 热输入对过热区组织及脆性转变温度的影响 焊接热影响区组织转变及性能 热影响区的定义:焊接过程中,母材因受焊接热循环影响(但未熔化)而发生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的区域叫热影响区。 热影响区的形成与组织、性能特点 焊接过程中,在形成焊缝的同时,附近母材也经受了一次特殊热处理。 热过程不同,热影响区形成的组织和性能也不同。 热影响区的焊接热循环特点 不同位置的最高加热温度不同 加热温度高 热处理:AC3以上100-200℃,如45号钢AC3:770 ℃; 焊接近缝区:接近熔点,钢的熔点1350 ℃左右。 加热速度快 比热处理快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高温停留时间短 手工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