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碳量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节要点 概念:细晶区、等轴晶、柱状晶、偏析、宏观偏析、微观偏析、正偏析、反偏析、比重偏析、显微偏析、胞状偏析、枝晶偏析、晶界偏析、缩孔、疏松 合金元素与杂质元素碳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铸件的缺陷的类型 作 业 画出Fe-C相图 写出相图中点线面所表示的含义,并给出相应的成分、温度 写出工业纯铁、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亚共晶铸铁、共晶铸铁、过共晶铸铁的凝固过程 ③晶界偏析 当合金以树枝状方式凝固,最终形成晶粒组织时,在各晶粒之间的界面处是液体最后凝固的地方。对于k0<1的合金,最后凝固的液体中溶质含量高。因此凝固结束后晶界处产生溶质富集,形成晶界偏析。 一种情况是两个晶粒并排生长,由于表面张力平衡条件要求,在晶粒之间出现一个深达10-8cm的凹槽,该处的液体是最后凝固,从而形成晶界偏析。另一种情况是两个晶粒彼此相对生长,当彼此相遇时,在它们之间的液体中富集着大量溶质,这部分液体最后凝固,从而造成晶界偏析。 显微偏析都可以通过扩散退火减弱或消除。 (3)缩孔 几种缩孔形式 大多数金属和合金在凝固过程要发生体积收缩。如果没有足够的液体继续补充,就会在铸锭(件)中形成收缩孔洞,简称缩孔。根据缩孔的位置和分布,可分为集中缩孔和分散缩孔。 不同凝固方式示意图 (a)壳状凝固 (b)壳状-糊状混合凝固 (c)糊状凝固 直径9吋的Cu-30%Ni铸锭靠近锭子表面(左下)和靠近中心(右下)的照片 抛光未侵蚀 50× 合金钢锭的中心疏松 0.5× 特定的铸件或铸锭的收缩量是一定的,所以如果存在疏松,将会减小最终的集中缩穴或缩管。 希望缩孔集中在锭子的上方,以加大金属的利用率;不希望出现缩管,使利用率降低。 方法是在锭子上部加保温帽,使上部最后凝固,从而缩孔集中在上部的保温帽下方。 气泡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①溶入液态中的气体,在凝固时脱溶析出(固相的溶解度远低于液相),气泡随晶体长大而长大。如果气泡长大速度比晶体生长速度大,气泡长大到一定尺寸后会逸出液相;如果气泡长大速度比晶体长大速度小,晶体长大会把气泡留在锭内; 沸腾钢锭 半沸腾钢锭 (4)气泡 ②由于在凝固时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泡。例如钢中的碳和氧反应形成CO及少量CO2等气泡,若没有逸出液体,则留在铸锭中。 若氢气被固溶在凝固的钢锭中,冷却时氢析出形成分子氢,来不及扩散到表面而进入微空隙内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形成微裂纹,称“发裂”,又因这些裂纹在断面上呈现白色,又称“白点”。 发纹的断面形貌 凝固过程中,金属和气体形成化合物残留于锭子内,或者外来杂物及耐火材料冲刷进液体中,这就是非金属夹杂物的来源。杂质原子在枝晶间以及晶界的偏聚亦可能形成夹杂物,例如硫在铁中可以在枝晶间及晶界处偏聚形成Fe(Mn)S,它有时会在晶界处形成连续的一层薄膜。此外,还会有氧化物,硅酸盐等夹杂物。 (5)非金属夹杂物 碳钢铸件中在树枝晶边界的硫化物夹杂 500× 合金钢锭经热轧后的硫化锰夹杂 200× 铝铜合金铸锭中的氧化物夹杂 250× 铝中的氧化物夹杂经加工后形成氧化物带 250× 碳钢铸件中的硅酸盐夹杂 500× 铸锭或铸件冷却时会引起很大的热应力,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裂纹,一般是纵向裂纹。 钢锭中心出现的裂纹(横截面) 10吋黄铜锭中的晶间裂纹 4× (6)热应力—由此引起的裂纹 铜锭中心出现的裂纹 0.5× 上:横截面 下:纵截面 决定铸锭性能的最重要因素是柱状晶区和中心等轴晶区的相对宽度、中心等轴晶区晶粒的大小等。 ①细晶区通常只有几个晶粒厚,其作用有限。 ②柱状晶区中常有择尤取向(织构),在平行的柱状晶接触面及柱状晶粒界面常常聚集杂质、非金属夹杂物和气泡等,是铸锭的脆弱结合面,铸锭热加工时很容易沿这些面断裂。但柱状晶区组织较为致密。 ③等轴晶没有择尤取向,没有脆弱的界面,性能是各向同性,含有较多的气孔和疏松。加载时裂纹不易生长。 (7)铸锭组织的控制 根据中心等轴晶区形成的原理,等轴晶形成的条件可为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低的浇注温度:有利于保存游离晶体,防止它们重新熔化。 ②大的液固线间距:在同样的温度梯度下,一次枝晶比较长,这样就有利于细弱的颈状二次枝晶的形成。 ③铸模的冷却能力:金属模的冷却能力大,难以造成“颈”状晶粒从模壁游离和形成颈状二次枝晶的条件,故不易形成等轴晶晶核。 ④对液体金属施加搅拌和振动,可帮助枝晶的熔断、破碎,增加游离细晶的数目。还可以加快消除过热以保留中心等轴晶区的籽晶。 ⑤加入形核剂,促进非自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