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3.孔子拜师.pptx

发布:2018-05-08约2.95千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单元导读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让我们以自豪的心情去阅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孔子拜师》 《盘古开天地》 《赵州桥》 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语文园地四;13 孔子拜师;;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dān) 。他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学说大多收录在《老子》一书中。 ; 1、孔子和老子都有自己的学问,为什么被称为“子”呢? “子”是古代人们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孔子和老子不仅有高深的学问,更有高尚的品 德,这也是人们尊称他们为孔子、老子的原因。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 )了。他总觉得自己知识还不够渊博,到千里以外的洛阳拜老子为师。一路上( )、( ),终于( )地到了洛阳。老子( )地把自己的知识( )给孔子。他们的( )令后人敬佩。;;日夜兼jiān程 风尘仆仆pú 风餐cān露宿sù 毫háo无保留 远近闻名 学无止境jìng 相距 品行 迎候 等候 渊 (yuān) 博 (bó) 孔丘qiū 传授shòu 佩pèi服 纳nà闷 敬重 曲阜qūfù 仲 (zhòng) 尼 (ní) ;可以通过扩词的方法增加生字的复现,体会生字的用法,如:纳:纳凉,纳税,出纳,吸纳;兼:兼职,兼并,品学兼优;佩:佩带,敬佩,玉佩。另外,“仆”易被误读为三声。 尘”字,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字的里面是“”,不是“卯”或“印”; “境”字的右半边是“竟”,不是“竞”。 “等”字容易写得过长,中间的几横长短也不一样。; ;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 课文分为几部分? ?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 第四部分,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谈孔子;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之所以孔子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是因为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曲阜;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孔子;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谦虚好学、不怕吃苦、有礼貌;谈老子; “你是——”老人看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是怎样一个人?;课文中有两对意思相近的词语,这叫近义词。? 拜访 拜见 (1)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 的老师吧! ? (2)学生孔丘,特地来 老师。 ? “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 “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这两个词语意思上有细微的差别,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细细品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