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鼠疫【英文名】plague.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疾病名】鼠疫
【英文名】plague
【缩写】
【别名】anthracia pestis;Saint Rochs disease;Saint Sebastians
disease;圣罗克病;圣罗克氏病;圣西巴斯提恩病;圣西巴斯提恩氏病
【ICD 号】A20
【概述】
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属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之一。临床表现
主要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出血倾向、淋巴结肿痛或肺炎等。鼠疫在世界
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大流行,死亡众多,曾经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
一。尽管人间鼠疫在许多国家现已不再是一个严重问题,但一些疫源地还连续
发现零星暴发。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人间鼠疫已基本绝迹。但是,鼠疫是一种
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已判定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 17个省、自治区的 201个县
(市),面积达60余万平方公里。在世界鼠疫处于活跃的情况下,1991~1994
年在青海、新疆、西藏、云南、内蒙等 5 省发现人间鼠疫 106例,病死率
24.5%。1994年印度苏拉特市首发的鼠疫,1周内造成 52人死亡,而且给许多
国家带来深深的不安。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表明,今后一段时间内,鼠疫有
可能出现高峰,我国对这一形势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多种啮齿动物是鼠疫杆菌的主要传染源与储存宿主,其中黄鼠
属和旱獭属最为重要。人间鼠疫流行前,常先有鼠间鼠疫流行。人间鼠疫传染
以家鼠为主,旱獭次之。肺鼠疫则以病人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腺鼠疫主要是以蚤作媒介。鼠蚤吸吮病鼠后,病原菌在蚤前
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消化道,疫蚤再叮咬人时,吸入的血液受阻含菌血
栓常因反流输入人体 。偶可因含菌蚤粪被擦入创口易受传染。少数亦可因接触
病人含菌的痰、脓和病兽的皮、血、肉,经皮肤、黏膜创口而受染。鼠-蚤-人
是腺型 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肺鼠疫借含菌飞沫或尘埃 以人-人的方式再由呼吸
道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没有年龄、性别、职业差异 。鼠疫感染人
取决于人群与动物鼠疫接触 的机会 。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预防接种使易感性
降低。鼠疫分布甚广,并呈明显的地方性(全部分布北纬 45°和南纬 35°之间)
流行季节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有关。腺鼠疫多见于夏秋,肺鼠疫流行多在冬
季 。
【病因】
鼠疫杆菌是耶尔森菌属的革兰阴性菌。典型的鼠疫杆菌呈短而粗、两端钝
圆、两极浓染的椭圆形小杆菌,菌体长约 1.0~2.0μm,宽 0.5~0.7 μm,有荚
膜,无鞭毛,无芽孢或动力。从病人或死于鼠疫的人或动物取材的新鲜标本可
见典型的鼠疫杆菌,呈散在或小堆,偶见链状排列 。在脏器压 印标本中,可以
看到吞噬细胞 内、外均有鼠疫耶尔森菌,此点对鉴别杂菌污染有很大价值,因
动物死亡后,污染杂菌不会被吞噬细胞所吞噬 。鼠疫杆菌为兼性需氧菌,可在
普通培养基中生长 。在痰、脓、血液及干燥蚤粪中能存活数月至 1 年以上。日
光照射 4~5h,加热 55℃ 16m in或100℃ 1m in,或0.1%升汞、5%甲酚皂溶液
及苯酚、10%石灰乳剂等 20m in 均可使病菌死亡。鼠疫杆菌能产生多种抗原、
酶、毒素等致病因子,已经发现和确定的毒力因子有:①F (荚膜)抗原,为一
种糖蛋白,有高度特异性,已广泛用于血清学诊断,亦可产生保护性抗体 ;②V
和 W 抗原 ,由质粒介导,仅存于毒型菌株 。F 、V 和 W 菌体抗原均能拒吞噬并增
强细菌的毒力;③T 抗原 中的外毒素为一种不耐热、可溶性类外毒素蛋白,仅
对小 鼠和大鼠有很强的毒性。内毒素位于细胞壁,属于类脂多糖蛋白复合物,
为一种耐热不溶性脂糖蛋白复合物,有很强的热源性,为鼠疫致病、致死的毒
性物质 。
【发病机制】
病菌自皮肤侵入后,一般经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
及周围组织炎症反应。淋巴结高度充血、出血受累淋巴结可互相融合,周围组
织水肿、出血。淋巴结内含大量病菌及其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感染、败血
症及严重毒血症状。如病变不继续发展,即成为临床上的腺鼠疫。若病菌经血
进入肺组织可产生继发性肺鼠疫。再由呼吸道排 出的病菌通过飞沫传给他人又
可引起原发性肺鼠疫。各型 鼠疫均可引起继发性败血型 鼠疫,极严重者可以皮
肤、淋巴结或肺损害极轻,而迅速成为原发性败血型 鼠疫。鼠疫的基本病变是
血管与淋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