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具有阳光心态的学生,我们父母应该如何做…….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2)从此刻起: 我要成为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朋友, 最亲密的伙伴,最慈爱的爸爸(妈妈)!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一定会愉快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心灵永远充满阳光! 培养具有阳光心态的学生, 我们父母应该如何做…… 怎么培养一个心理阳光、远离阴暗的孩子呢? 不少资深育儿界专家一起,给父母们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建议。 第一,家长首先必须了解孩子,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帮助他们,同时学会自我改变。 了解,就必须善于聆听他们的心声,善于和他们沟通。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出内心的喜怒哀乐,耐心地听取他们对周围事物或发生的事件的评判。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去打断,不要急于批评或评价。 当他们讲完后,你再用十分简练的语言对他的话做一个概述,帮他理清思路。这使他不但获得了尊重,也有利于他们搞清自己的思路,在互相理解与交流中增强对家长的尊重与信任。在人际沟通基础上,家长还应培养孩子学会自己与自己沟通,心理学上称为内在性的沟通,即鼓励孩子时常和自己对话(脑海中的对话),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角色,以另一种角度来看自己,激励自己。 从目前的家庭情况看,不少家长还不善于亲子间的沟通,现在孩子不喜欢家长唠叨,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出于好意,不断重复简单的语言,老一套的问话,比如作业做了没有,考试成绩怎样等等,从小学到高中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为这样才算尽到家长的责任,其实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单调的刺激、说教的方法,使孩子易于造成厌烦和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可能呈现对抗性质。 家长要了解孩子,指导帮助孩子,首先要认真学习家教知识提高家教艺术;对孩子说话,要理智思考不要责怪埋怨;叮嘱虽然重要,但要讲到点子上;要放心孩子,放心让孩子去做,做错了,吸取教训,无非花点“学费”;该管的要提出具体思路和要求,做后检查,肯定成绩,纠正不足。 从对教育的理解和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强度来看,家长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就是既懂教育,又对孩子很用心的人; 第二种是不懂教育,但是对孩子很用心的人; 第三种是不懂教育,但也不太管孩子的人。 这三种家长里面,第一类家长是最好的。 懂教育,管理基本上都是合乎教育学原则的,肯定会培养出不错的孩子;第三种次之,一个家长,可以不懂教育,但是如果减少对孩子的胡乱的干涉,把很多的自由交给孩子的话,你的孩子多半会成长得非常好——请我们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成长,我们的父母们也没有文化,但是我们那个年代,也会产生出很多优秀的人才。因为那时的家长恰恰契合了给孩子自由这样一个最根本的原则。 第二种家长,即不懂教育,但是对孩子很用心,破坏力是最大的。 令人担忧的是现在我们社会上充满了第二类家长。这些家长,他们文化程度有的高有的低,但对教育的理解都不是很深刻,对孩子管理特别细,孩子的各方面、每个生活小细节都会关照到,但由于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教育学原则,越管得多,越用心,情况越糟糕,破坏越大。他们的孩子已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问题已经非常多了。他们基本上都属于第二类家长。这些家长的共同特点往往都是自身非常强势,至少父亲一方特别能干,或者是妈妈一方能干,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双方都非常能干,学历及收入都不低。 这些家长非常痛苦,他们不能理解,我们两口子智商那么高,做人那么好,我们对工作那么认真,为什么我们就养育出来那么一个不成器的孩子? 面对这些家长的痛苦,给出的答案就是,因为你自己太能干了,你对自己要求高要求完美,这些标准推行到组织管理中也是非常有效的,但你的高标准、严要求对孩子却不适用,因为孩子首先要的是自由和快乐。家长不理解儿童,不懂教育,却自以为懂教育,处处要去管制孩子,用违反儿童天性的做法来对待孩子, 使得孩子反而产生严重的扭曲。 做好家长其实并不难,只是需要你改变一点点——学会给孩子自由,学会欣赏你的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等待,学会规则和自由,——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最难做到的。 第二,训练孩子独处的能力。 心理学家说,安全感不是依赖感,如果一个孩子需要热情而稳定的感情联系,他也需要学会独处,比如让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间里。 孩子获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时刻在场,即便他看不见您,他心里也会知道您在那里。 专家说,对于孩子的各种需要,大人需要去“回应”,而不要事事“满足”。 第三,满足孩子要有度。 要人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能够心情愉悦的另一个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