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水稻栽培技术》课件.ppt

发布:2025-04-06约2.24万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分蘖期水分管理分蘖初期(移栽后7-15天)此阶段为促分蘖的关键期,应采用浅—湿—干交替灌溉方式。具体操作是:先灌2-3厘米浅水,保持2-3天;然后让水自然下渗至土表潮湿但不见明水;当表土略显干燥(出现小裂缝)时再灌水。这种管理方式可提高地温和土壤含氧量,促进分蘖。分蘖盛期(移栽后15-25天)这一时期是分蘖形成的高峰期,水分管理应继续采用浅—湿—干交替灌溉,但可适当延长干旱时间,促使更多分蘖发生。一般让田面干到出现浅裂缝,蹲下身用手按土面不沾手时再灌水。每次灌水应快灌快排,不宜长时间积水。分蘖后期(移栽后25-30天)此时应控制无效分蘖,可采用深水层—晒田相结合的方法。先灌5-7厘米深水,保持3-5天,抑制新分蘖发生;然后排水晒田3-5天,促进无效分蘖早衰,将养分集中供应有效分蘖。这种管理可优化群体结构,提高结实率。特殊情况处理如遇连续高温(35℃以上),应保持3-5厘米水层降温;遇连续阴雨天气,应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排水晒田;若发现分蘖过多,可提前进入深水灌溉,控制分蘖;分蘖过少则应延长浅湿交替时间,促进分蘖。孕穗期水分管理基本原则孕穗期(又称拔节孕穗期)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需水的敏感期。此时水分不足会导致穗分化不良,影响穗长和颖花数,严重时甚至造成倒二叶不能抽穗。因此,孕穗期的基本原则是保持足够水分,避免干旱胁迫。水层管理孕穗初期保持3-5厘米浅水层,孕穗中后期逐渐加深至5-7厘米。水层不宜过深,以免影响土壤温度和通气性。整个孕穗期应保持稳定的水层,避免大幅波动。在高温天气,可增加水深至8-10厘米,起到降温作用。温度调节水层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调节温度。孕穗期适宜温度为25-32℃,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穗分化。夏季高温天气,保持足够水层可降低土壤温度;春季低温时,可适当减少水层或采用浅水灌溉,增加地温。注意事项孕穗期应避免突然断水或大幅度排水,以免造成抽穗障碍。若遇持续降雨导致水层过深,应及时排水至适宜水深。孕穗期施肥后,应保持水层稳定,避免养分流失。同时密切监测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旱防涝准备。抽穗扬花期水分管理前期准备抽穗前3-5天,保持5-7厘米的稳定水层,为抽穗创造良好条件。水层温度应控制在25-35℃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抽穗和开花。若田间水层不足,应提前补充,确保抽穗期间水分充足。抽穗期管理抽穗期间保持5-7厘米的中等水层,水层要稳定,避免大幅波动。水分充足有利于穗部顺利抽出,同时水层可起到调节温度、增加湿度的作用。若遇高温天气(35℃以上),可增加水深至8-10厘米,降低温度。扬花期管理扬花期是水稻生长中最敏感的时期,水分管理尤为重要。保持5-7厘米的稳定水层,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花粉正常散发和受精。避免此时排水或断水,以免影响授粉和受精,导致结实率下降。特殊情况处理若遇持续高温(35℃以上)天气,可增加灌溉频率,保持较深水层降温;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应注意排涝,避免水层过深影响通风;若开花期遇到低温(20℃以下),可适当减少水层,增加地温。灌浆期水分管理1灌浆初期(抽穗后1-10天)灌浆初期是籽粒发育的关键阶段,需保持3-5厘米的浅水层,确保水分充足。这一时期水分不足会导致顶部灌浆不良,影响千粒重。若天气炎热,可保持稍深水层降温;若温度适宜,则维持浅水层即可。这一时期的水分管理应保持相对稳定,避免大幅波动。2灌浆中期(抽穗后10-20天)灌浆中期采用湿润—落干的交替灌溉方式,即保持田间湿润3-5天,然后让水自然下渗至表土略干(但不出现裂缝)再灌水。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根系活力,促进养分吸收和转运,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但要避免土壤过度干燥,防止早衰。3灌浆后期(抽穗后20-30天)灌浆后期逐渐减少灌水次数,延长干旱时间,让土壤逐渐由湿润转向干燥。一般在完熟前7-10天完全断水,促进籽粒成熟和土壤硬化,便于机械收获。但需注意,若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断水过早会导致早衰,应适当延迟断水时间或保持土壤湿润。4特殊品种和气候的处理不同水稻品种对水分的需求有差异:籼稻耐旱不耐涝,灌浆期可适当减少水量;粳稻耐涝不耐旱,灌浆期水分应相对充足。气候条件也影响水分管理:南方高温多雨地区,应注意排涝防涝;北方温差大的地区,应根据昼夜温差调整水层,昼深夜浅。施肥管理概述基肥整地前或插秧前施用,提供水稻生长的基础养分,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1分蘖肥移栽后7-10天施用,促进分蘖发生和生长,以氮肥为主,配合少量磷钾肥。2穗肥孕穗初期施用,促进穗分化和颖花发育,以氮磷肥为主,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