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52例临床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52例临床分析
于静(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目的 探讨利用胰岛素泵对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及低血糖昏迷(HC)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采用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治疗,对低血糖昏迷者进行补糖治疗。结果 本组52例经积极综合治疗后,32例患者经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抗炎对症、支持等治疗,血糖明显下降,生命体征稳定,达到治愈标准。血糖明显下降,生命体征稳定。结论 胰岛素泵能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较常规静脉连续滴注方式更有效。
【关键词】糖尿病 急性并发症 临床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胰岛素注射方法有了很大发展,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强化治疗受到广泛认可。自2006年5月~2010年12月应用两种方法抢救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52例,现对抢救治疗的临床研究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5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抢救治疗的DKA患者、DNHS患者和DHC患者共52例。其中DKA 30例,HNDC 21例,HC 1例。糖尿病初发者18例,其余患者糖尿病病史05~30年不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及分类标准。所有患者首先用静脉泵持续小剂量胰岛素(Ins)输注,在血糖(BG)达13.9mmol/L。开始输注葡萄糖及相对应比例的胰胰岛素。此时仍密切监测血糖,可床边每5—15min测一次,防止发生低血糖或血糖反弹。
1.2 诊断方法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使用血糖仪对血糖测定、血、尿酮体、二氧化痰结合力进行血气分析。DKA诊断标准符合:①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ge;11.1mmol/L;②尿糖、尿酮阳性;③酸中毒表现;血气分析为代谢性酸中毒,二氧化痰结合力CO2CP<20mmol/L。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显著升高>33.3mmol/L,血浆渗透压>330mOSm1/L。没有明显酸中毒,但PH>7.3,尿酮体呈阴性或弱阳性,尿呈强阳性。
低血糖昏迷;血糖下降速度缓慢,临床表现为失语,意识混乱,行为异常,颤动,无力,心悸等。快速血<2.8mmol/L,尿糖呈阴性,尿酮体呈阴性。且血糖升高生,症状出现明显缓解。
1.3 干预方法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补液,恢复容量,降低渗透压比控控制血糖更重要。按患者体重10%估算进行补液,肾功能不全者酌情使用液体剂量。前4小时输入晶体1/L1n,可用生理盐水,如血钠>150mmol/L,可以用0.45%的氯化钠注射液。接下来2—4h输入晶体液速度为250—500mL/h。一般要持续36—48h。大量输入氯化钠液体,可出现高氯性酸中毒,为避免可用林格液代替生理盐水。
胰岛素的初始使用负荷量10U静脉注入,然后用0.1U/Kg/h速度维持。以达到血糖下降速每4.2—5.6mmol/L为宜。根据血糖下降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当血糖(BG)达到13.9mmol/L时,开始输注葡萄糖及相对应比例的胰胰岛素。此时仍密切监测血糖,可床边每5—15min测一次,防止发生低血糖或血糖反弹。
碱性液体;当PH<7.0时,可少量补充碳酸氢钠。当PH>7.2,或者是二氧化碳结合力>15mmol/L时,则暂停补碱。在扩容纠正高血糖的同时,要积极进行病因及并发症的治疗,如控制感染。高渗透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治疗原则与酮症酸中毒相同,但通常容量的丢失更多,大约在6—8升。因此在补液的最初8—10h,要输入4—6升以纠正低血容量,然后以150—400mL/L速度输入氯化钠液体来保证尿量可达到>300mL/h。对心脏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的者,要避免过多过快的输入液体。另外,可置胃管,通过胃肠道饲入液体来避免静脉输入所有液体,减少心脏负担。胰岛素的使用初始负荷量较酮症酸中毒稍大,一般10—20u,其余维持量与酮症酸中毒相同。因本症无或轻度酸中毒且容量丢失量大,容易有肾功能衰竭,要慎重补钾。
低血糖昏迷;对低血者使用50%的葡萄糖40—60mL进行静脉注射,然后再进行10%的葡萄糖静脉滴注,直到血糖恢复正常。对清醒的患者,马上食用冰冻果汁或糖水,并寻找病因。假如为磺脲类药物所致,低血糖持续的时较长,一定积极治疗并观察24h以上。
1.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