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理状态分析及健康教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糖尿病心理状态分析及健康教育
张琨 苏真芳(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650032)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370-02
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终身性疾病,因此对患者长期的治疗措施必须由整体护理配合健康教育来实施。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的身心等各个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现我科室糖尿病科对2013 年1月至5月住院的378列DM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健康教育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
本组病例378 例,均为2013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确诊为糖尿病的住院患者,男213例,女165 例;年龄15 岁~85 岁;文化程度;文盲25例、小学51例、初中9例、高中、中专90例、大专以上113例,病史在1 年以内的16 例,1年以上62例。
2 实施方法
收集患者健康资料,入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并查阅住院病历,有针对性地对住院患者制订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确立健康教育方法,符合患者的个体化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出院时对患者做健康知识评估及指导。建立出院后的健康随访计划,并按要求进行随访。
3 糖尿病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心理因素对多数疾病,尤其是各种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起着重要作用,对糖尿病的影响就更大、更典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病情发展,糖尿病不及时控制血糖,发生并发症,会使病情变得不易控制。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的心理问题先进行心理干预,再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健康教育效果[2],使患者的治疗、自我管理依从性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
3.1怀疑、否认心理
早期患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时,错误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身体没有任何不适改变,对疾病采取不在乎的态度,有的患者甚至认为诊断有误,拒绝治疗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但长时间的拒绝则阻止了适当的自我监护从而导致病情发展迅速。
3.2紧张焦虑心理
由于糖尿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不正确认识而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
惧怕死亡,对治疗的过度关心,甚至出现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3.3愤怒悲观心理
当患者得知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没有根治的可能,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加之必须终生控制饮食,常有一种愤怒情感,对生活失去信心、 情绪低落、情感脆弱、 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
3.4抑郁障碍
由于疾病的治疗消耗了大量金钱、家庭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家属产生埋怨不满意情绪,使患者产生负疚,甚至自责自罪的心理。有些在职的患者因治疗和工作能力的下降,影响了工作质量,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同接纳程度下降。这些均加重了患者焦虑、抑郁症状。
4 健康教育及措施
4.1强化入院宣教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及时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并注意调整糖尿病患者的个体情绪,可根据患者病情及文化程度,就主要心理矛盾个别交谈。疗效首先取决于患者的重视程度,要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以解除其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达到最佳效果。
4.2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宣教
知识讲座是做好糖尿病患者教育的重要途径,应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方式,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住院期间加强对患者有关糖尿病的饮食、 治疗、检测及自我护理等知识的教育,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的诸多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只要合理治疗,合理运动与饮食,合理心理调节,完全可以与正常人一样参与工作学习。对于有意拒绝治疗的患者给予关心和照顾,鼓励患者倾诉,针对其内心矛盾作疏导安抚工作。
4.3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悉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知识取得患者的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患者,更要多安慰、 多鼓励,使之心理上减轻对病危的恐惧。
4.4增强患者的社会支持,配合临床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干预
在干预过程中,注重家庭成员的参与,就家庭、角色和期望问题与患者及家属展开讨论,使患者与家庭成员充分交流彼此的思想与情感,增进相互理解与支持,对和谐家庭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正确的认知提高了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按要求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