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教案.doc

发布:2017-07-25约4.12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礼运大同篇》之理想社会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珍惜当今的和平年代,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课文。 二、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 三、给学生讲解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记。 说一说:千百年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理想社会是人们一直向往的,你喜欢这样的世外桃源吗?同学之间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行为习惯篇之勤劳谨慎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勤劳、谨慎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从小养成讲究卫生、勤劳谨慎的优良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勤劳谨慎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1.学生读课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3.讲故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含义。 4.名句欣赏及含义理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 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宋)苏轼 5.把课文背一背。 第3 课时 教学内容:勤劳节俭篇之勤俭节约。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使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勤俭节约的含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 教学过程: 1.学生读课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2.理解课文的意思。 3.故事《勤俭持家》。 让学生明白勤俭持家的含义和重要性。 4.收集勤俭节约的名句。 5.通过这课的学习,你今后应该怎样做?同学之间交流。 6.把课文读一读、背一背。 第4 课时 教学内容:自省自律篇之学会自律。 教学目标: 理解自律的意义,从小培养自律、自爱、自重的优良品质,学会洁身自好,牢牢把握自己。 教学重难点:理解自律、自爱和自重的意义,养成自律、自爱和自重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1.学生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3.故事《许衡与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生完成做一做。 5.小结: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6.读、背诵课文。 第5课时 教学内容:交往处世篇之处世之道。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一些处世的道理,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善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学会和理解处世的道理。 教学过程: 1.你周围的人的为人如何?你呢?学生交流。 2.学习课文《处世之道》。 3.理解课文的含义。 4.讲《一饭千金》的故事。 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说说下面名言的含义? 已所不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6.小结:说说这节课你的感想。 7.生读和背诵课文。 第6课时 教学内容:赠友送别篇之珍重友情。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友情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它。感受古诗的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友情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哪些古诗呢? 2.学习古诗《春夜别友人》。 (1)生读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等。 (3)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 3.理解友情的重要性。 4.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生完成说一说。 6.说说这凶课你的收获。 7.生读和背诵这首诗和课后的两首古诗。 第7课时 教学内容:山水田园篇之感受自然。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在古代诗歌中,诗人用描写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理解诗人与自然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智慧。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与自然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智慧。 教学过程: 1.学生读古诗《山亭夏日》。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3.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从中你获得了什么?同学之间交流。 4.欣赏描写夏天的两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客中初夏》。 5.学生背诵古诗《山亭夏日》。 6.小结:说说你这节课的感受。 第8课时 教学内容:思乡怀人篇之思念情怀。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古诗的美和诗人借景表达思乡怀人、离愁别绪等思念情怀。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的思念情怀。 教学过程: 1.学生读古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领略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念情怀。 3.介绍“千古才女——李清照”。 4.欣赏思乡情怀的另外两首古诗《江楼感旧》、《次北固山下》。 5.小结: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6.背诵古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第9课时 教学内容:咏物言志篇之借物抒情。 教学目标: 学习理解古代诗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