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角之诗_与勒_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Le Poeme De LAngle Droit and the Architectural Perspective of Le Corbusier《直角之诗》 与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撰文 张一婷 李兴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0 前言翻看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1887-1965)的作品集,人们会很语言相对晦涩,柯布的画作也一直都是比较抽象的表现方式,这本书的传播一直不甚通畅,直至1990年才出版英文版,至今中文建筑理论容易得到这样的印象:他的作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研究领域也鲜有涉及。然而,这本书的表达虽然晦涩,却可能是非常化——由早期的白色的、机器美学的建筑转变为晚期的“粗野主义”建接近柯布思想核心的。当时,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正开始盛行,“诗”正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代表了存在的“本真”6。 从 柯布在诗歌里使用的一些词语和概念如“回归”、“手边之物”、“敞筑。但是,当我亲自走在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的时候,我却感受到了始终如一的强烈的“柯布西耶味道”,或者说是“柯布西耶个人的建筑趣味”。这些个人趣味并非为了功能而存在,有时甚至显得刻意而令人费开”、“取和予”等等,与海德格尔哲学理论的一些观点颇有相似之解,但它却并没有被他早期和晚期看似完全不同的风格所割裂,始终贯处。因此,柯布选择“诗”作为思想的载体,或许也有相似的哲学意义穿于柯布西耶所有的作品里。为什么会表现出如此的一致性?这个问题上的考虑,认为它更能触及自己的“本真”吧。或许可以从他的《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得到解答。柯布说:“情感产生2 诗与画《直角之诗》中的诗歌和图画,在柯布的安排下呈现出这样的结于何处?产自一些明确的因素之间的特定关系,??,来自跟景色中各种东西的协调,来自把它的影响扩展到构图中每一部分去的造型体系,构:(图1)好像一副挂毯,又像一棵树木。在意义上他将它们分出了来自从材料的一致直至线脚的一致所产生的思想的一致。??。情感来自意图的一致。”1国际知名的柯布西耶研究专家、巴斯大学的教授弗洛拉·塞缪尔层级,依次呈现出这些主题:“环境”、“思想”、“血肉”、“熔化”、“特质”、“给予”和“工具”7。 这些主题被水平划开,又 由一个因为对称而形成的强烈的垂直中轴线统一起来,贯彻了下来。这样解读他的这些话:柯布西耶的这些观点表明,他认为,“每个建这 本 身 就 构 成 了 一 个 存 在 感 强 烈 的 正 交 图 案 , 柯 布 称 之 为 “ 圣 壁筑细部都应该有助于整体意义的表现,并成为一种更大范围的实体的缩影”2 。这即是说,柯布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里,都在表达着一个统一 的意图。并且“他的建筑哲学观自始至终是一致的,尽管这些观念的表 达越来越精确细微” 3。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有如此深刻的个人烙 印贯穿始终,而不会拘泥于主义的标签。柯布本人十分反感评论家将自饰”(Iconostasè),寓意着某种仪式感。《直角之诗》的秩序便由这个图案确定,诗歌的编码由垂直方向的7层(A~G)和水平方向的五格己划分到各种主义的阵营,他曾在信件里如此写道:“人们往往将一名创造者或一名艺术家的形象过于呆板化了”4 。他也曾抱怨自己的思想 被人们简化和曲解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form(形式)一词也有“理想的模型”的意思,世间万物都是对这个“原型”的模仿。而柯布的建筑哲学也有类似之处,他的所有设计都是他头脑中“理想的居所”的影子。因此,想要理解柯布西耶的建筑,就非要直面他这个头脑中的原型不可。1 直角之诗1948年,柯布的编辑朋友泰利亚德邀请他来完成专为珍本收藏家订制的、极具奢侈性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那时,这套丛书已经完成了马蒂斯的《爵士》,另一本是洛朗斯的,都是赫赫有名的艺术家;而接下来准备出版的,就是柯布的一位画家朋友莱热的《马戏团》和他自己的《直角之诗》。这本书中的文字和画作均为柯布本人亲自完成。“我构思并创作了《直角之诗》。这项工作耗时五年,在其中我阐释了通常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之中不易被表露出来的思想的范畴。这些事物不仅构成我建筑及绘画作品的基础,而且也是我个性的基础。”51954年,《直角之诗》的出版出现障碍,柯布西耶向他的友人们写信请求帮助。之后,他也曾写信给他的友人,询问这本书的反馈情况,并希望能够将其翻译成其他语言传播,尽管这十分困难。由于诗的图1 圣壁 饰,包含19首诗和对应图画30(1~5)组成。虽然很多学者宣称《直角之诗》应用炼金术一般的方式这一层所涉及的内容,由上一层的理性过渡到了感性的、象征性解读——仅从中提取一个个“点”也就是“黄金”,但我以为柯布把这的符号,女性的符号频繁地出现在这一层的画面中。柯布在这一节中,些诗如此排列一定是有意义的,他的意图不会仅仅表达在建筑中。因诗歌的手法更加倾向于描绘创作的心理过程。此,下文的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