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贵州省地质灾害及防治知识讲座.ppt

发布:2016-12-04约1.47万字共8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工程项目作好评估、勘察与设计:各建设工程须遵守国家在地质灾害方面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履行工程建设在地质灾害方面的法律法规中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 * 第五部分 减灾防灾工作内容 一、 地理概况 二、 地势概况 三、 地形地貌概况 四、 河流水文概况 五、 气候概况 六、自然资源概况 七、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 三、减灾防灾工作内容 四、政府应着重做好的几项工作 五、灾情处置程序与办法 新农村建设地灾防治知识 * * ◆1、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易发区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灾种不同范围不同,有点、带、区的分别。如滑坡多为点,地面沉降、泥石流多为区,地裂缝多为带。易发区可演变成危险区或非易发区。 ◆2、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地区。 ◆3、地质灾害点:指已发生的灾害体,产生了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 4、地质灾害隐患点:指地面、房屋出现开裂,未产生直接损失;但存在潜在损失,是防灾重点。 一、几个基本概念 * * 县(市)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分区图(乡镇也可参照执行) * *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职责: 政 府:统一领导 国土资源:组织、协调、指导、监督 其它部门:按各自职责负责有关防治工作 部 队:协助政府做好抢险救灾,    是安全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 * * 四项任务:规划、预防、应急、治理 七项工作: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年度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报告、抢险救灾 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 组织实施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十六项制度:地质灾害调查(一项) 地质灾害规划(一项) 地质灾害预防(五项) 地质灾害应急(五项) 地质灾害治理(四项) 三、减灾防灾工作内容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减灾防灾工作内容: * * 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乡镇可参照执行) * * 灾情与险情报告制度 基层政府应急处置权制度 应急责任制度 自然因素治理责任 人为活动治理责任 资质管理制度 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和管护责任制度 减灾防灾十六项制度 调查制度 规划编制和批准制度 监测和预警制度 预报制度 危险区划定制度 危险性评估制度 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 应急预案编制制度 应急指挥体制 * * 1、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条例》规定: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由政府纳入财政预算。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消除隐患的计划。按照本级政府批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行编制。 3、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是防范突发事件的实细则。 隐患点防灾预案是根据地质灾害点类型、特征,威胁对象、范围,制定了人员、财产转移路线;确定责任人、预警信号、监测、值班、巡查等制度。 4、制定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预案 编制与批准:是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行动方案。 由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编制;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发布。 应急预案的启动:发生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时,国务院及省政府成立抢险救灾指挥挥,启动省级应急预案;发生中型地质灾害时,地级政府(行署)成立抢险救灾指挥部,启动地级应急预案;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县级政府成立抢险救灾指挥部,启动县级应急预案。 注意:无论发生哪种灾害,启动县级应急预案是首要的。 抢险救灾原则:应当遵循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的原则 四、政府应着重做好的几项工作 * * 1、速报 ①地质灾害灾情(伤亡)报告要求: 1日报告:对于6人以下死亡和失踪的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1日内上报国土资源部。 6小时报告:对于6人(含)以上死亡和失踪的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避免10人(含)以上死亡的成功实例,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接到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