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讲座课件★★ 蒹葭(共15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蒹葭;【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参考译文】;1、《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
为“五经”之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
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
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
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2、《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真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爱情诗。全诗分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此外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赏析】这两章描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之路困难重重,表现出主人公急切的心情。“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萋青再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方”“湄”“涘”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不定,难以寻觅。在表现形式上,用反复咏叹的手法,进一步写出了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得的怅惘之情。;【主旨】本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浓郁。塑造了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形象,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1.(八下教材·思考探究第一题改编)《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本诗做具体分析。(2分);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全诗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3.(八下教材·思考探究第三题)《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3分);4.《诗经·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与本诗开篇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