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版)H-Y-T 147.6-2013 海洋监测技术规程 第6部分:海洋水文、气象与海冰(正式版).docx
ICS07.060
A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HY/T147.6—2013
海洋监测技术规程
第6部分:海洋水文、气象与海冰
Codeofpracticeformarinemonitoringtechnology—Part6:Marinehydrology,meteorologyandseaice
2013-04-25发布
2013-05-01实施
国家海洋局发布
HY/T147.6—2013
目次
前言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一般规定 1
4水温监测 2
5海水盐度监测——温盐深剖面仪法 5
6海流监测 6
7海浪监测 15
8水位监测 21
9海洋气象要素监测——自动气象站法 25
10海冰要素监测 27
附录A(规范性附录)记录表 36
表A.1工作记录表——温盐深剖面仪法 37
表A.2水温数据记录表 38
表A.3工作记录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法 39
表A.4海流剖面数据记录表 40
表A.5工作记录表——点式声学海流计法 41
表A.6海流数据记录表 42
表A.7工作记录表——自容式电磁海流计法 43
表A.8工作记录表——坐底式声学测波仪法 44
表A.9海浪数据记录表 45
表A.10工作记录表——水位计法 46
表A.11水位数据记录表 47
表A.12气象监测数据记录表 48
表A.13海冰温度数据记录表 49
表A.14海冰单轴抗压强度数据记录表 50
表A.15浮冰块最大水平尺度数据记录表 51
表A.16浮冰漂流数据记录表 52
表A.17固定冰数据记录表 53
表A.18海冰数据记录表 54
I
HY/T147.6—2013
前言
HY/T147《海洋监测技术规程》分为七个部分:
——第1部分:海水;
——第2部分:沉积物;
——第3部分:生物体;
——第4部分:海洋大气;
——第5部分:海洋生态;
——第6部分:海洋水文、气象与海冰;
——第7部分:卫星遥感技术方法。
本部分为HY/T147的第6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韩庚辰、张淑芳、马永安、姜文博、胡展铭、刘永青、赵骞、宋丽娜、陈元、沙伟、叶钦、崔文林、高磊、曾继平、李保磊、王兴、鞠莲、程祥圣、陆士良、周辉云、欧阳水清、梁新友、江再寿、缪长美、黄楚光、胡希声、高科文、孙璐。
1
HY/T147.6—2013
海洋监测技术规程
第6部分:海洋水文、气象与海冰
1范围
HY/T147的本部分规定了海洋水文、气象与海冰监测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对每种监测手段的适用范围、技术要求、监测步骤和数据处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近岸、近海、远海和大洋海域的海洋水文、气象与海冰要素的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763.2—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12763.3—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GB/T14914—2006海滨观测规范
GB/T24558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3一般规定
3.1监测项目
海洋水文、气象与海冰监测项目包括以下内容:
a)海洋水文:水温、盐度、海流、海浪和水位;
b)海洋气象:海面风、气压、海面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太阳辐射、海面有效能见度、云、天气现象;
c)海冰:冰量、密集度、温度、单轴抗压强度、浮冰块最大水平尺度、浮冰漂流速度和方向、固定冰宽度和冰区边缘线;
d)每次的具体监测要素,应根据监测任务要求而定。
3.2注意事项
海洋水文、气象与海冰项